其实1986年这个研究所就开始国际联网的尝试了,他们建立了中国学术网,其合作伙伴是位于德国西南部边城的卡尔斯鲁厄市的卡尔斯鲁厄大学。
也许你没听说过这所大学,它被誉为“德国的麻省理工”,其校友和教授中诞生过“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液晶之父”奥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汽车之父”卡尔本茨等世界着名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名人,绝对很牛掰的大学。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这条网线利用的是电话线,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设在n的机,经由意大利和德国分组网,实现了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这条线路通信采用的是一套80年代广泛使用的25协议,它允许不同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一台工作在网络层的中间计算机相互通信,这就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了通信的可能。
电话线这个介质可靠性差,因此25有一套复杂的差错处理及重发机制,因此25运行的时候速度就不怎么快。
“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使用惯了上兆网速,下载上传速度是bpsbps的林强生对于这个龟速一阵阵无奈,他不停的向上翻着眼睛摇着头伸着舌头,幸好其他人没注意到他的动作。
试验现场的众人都很紧张,尤其是项目带头人王运丰教授、所长李澄炯、钱天白等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他们都非常兴奋期待的看着来自德国的计算机专家维纳措恩,看着这位外国人在接收邮件的地址栏里输入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德国科学家的电子邮箱地址。
邮件是由英文书写的,标题是李澄炯所长提议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王运丰和维纳措恩共同草拟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讴歌中德友谊和成功搭建中德互联网的贺词。
“啪!”维纳措恩敲下了回车键开始了发送,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等待信号,众人也屏气凝神,可是大家大眼瞪小眼,怎么等也没等到屏幕有什么反应。
林强生在圈外疑惑的问道“这是没发送成功吧?”
有的技术人员气愤的回头看了一眼,看谁这么不自觉乱插话,发现是林强生他也不好发作。
“怎么回事?是不是哪里错了?”
大家也开始议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维纳措恩又输入了一遍,还是没有发送成功的反馈。
他遗憾的摇了摇头,对李澄炯和王运丰说道“要重新检查,硬件软件,都要彻底再检查一遍!”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准备重新来过的时候,林强生说道“不如在交换协议上看一看,是否是那里的问题?”
他又和德国人维纳说了一遍,后者寻思了一下开始亲自动手查看数据交换协议。
“哈哈,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数据交换协议上有个小漏洞!林先生,你太棒了!”维纳措恩语带轻快的说道,回头大声的对林强生表示感谢。
不过解决这个漏洞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专家技术人员立刻接手了工作。
王运丰回头看了林强生一眼,笑着向他点了点头,而李澄炯所长奇异的看了下林强生,对方是电信公司的外商,他对这个年轻人也非常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