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在华夏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关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头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本世纪70年代,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羊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关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因而甲骨文中“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
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状,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一首两身龙,当源于一首两身蛇的传说,《山海经北山经》记有一首两身的肥遗蛇:“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奇渊!
关于龙的种类个性,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在书中记载,而且后世还有学者编辑书籍教化子孙,在书中对于不同的龙的样子和其自身的本领都做了详细记载,例如:
蛟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
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
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舟之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这里的蛟很可能是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