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比较快捷的措施就是如何把现有的运力利用好,把潜力挖掘出来。
于是就进行大胆地改革,所以需要一点点抓些数据和事实说话。
改革也是因为看到了公共交通管理的弊端。
有人说,按照这样子,就是再增加300台车,也可能被体制上的弊端所吞没。
这是很有远见的话,当年最大弊端就是吃大锅饭,层层吃大锅饭。
一个是各个公司之间相互吃大锅饭,一个是车队线路之间相互吃大锅饭,一个是乘客吃国家财政大锅饭。
市电车公司和汽车公司,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出售两个公司通用的联合月票,不分线路,两家通用,然后两家按比例分成。
可是,电车公司认为它拉的多,汽车公司认为是自己拉的多,都认为自己吃亏。
最后遭殃的是乘客,双方都把持通用月票的乘客看成负担,能甩就甩。
针对这锅大锅饭,市政府取消了联合月票,存在30多年的联合月票成为历史,这样两家的利益关系明晰了,你干多少,我干多少,一清二楚。
汽车公司发售两种月票,一种是通用汽车票,一种是学生票,这两种月票。
在全市400多台汽车上通用,所以分不清哪个车队干得多,哪个车队干得少,哪辆车拉了多少这样的乘客更是无法核算。
所以各个车队都认为自己吃亏,也出现了能不拉就不拉的现象,又人为地加剧了乘车难。
还有,就是这些月票的使用方法,都是站在市民出行方便快捷的基本立场上的,这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你是公共交通,可以说基本是市民的福利。
但是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都可以实行。
到了八十年代,问题出现了,各行各业都在改革,都在注重个人利益,公交虽然是公共服务系统,也必然受到影响。
同时,从乘客角度看,有些职工的月票里包含着企业的补贴在里面,是作为上下班通勤用的,但是使用范围是无法监督的,这样又造成乘客吃国家的大锅饭。
这样三口大锅交织在一起,责任不明,利益混淆,司乘人员没有积极性,得过且过,能躲就躲,能不拉尽量不拉,能少拉绝不多拉,本来运力就不足,再加上这样的服务作风,大家就可想而知,市民乘车是多么艰难!
问题已经找准,关键是看敢不敢下手改革,打破三个大锅饭。
首先是把问题向全市市民说清楚,实事求是,在报纸上以答记者问形式阐明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公共交通实行经营改革为中心,提出认真抓改革,解决乘车难。
对症下药,首先把板式月票改为本式月票,板式月票对于乘客来讲是非常方便的,价格还便宜。
但是这种月票不限制乘车的次数和流向,人们随意乘车,认为增加流量10%左右,这是乘客在吃国家的大锅饭。
改革后,每日两张,指定路线,当月有效,乘车一次交一次。
同时对零售票也进行改革,过去公共汽车零售票种类繁多,共有十一种。
价格也比较混乱,有从四分起价一直排到九分,还有一毛的、一毛一的、一毛三的、还有两毛的。
经过测算,最终统一定为一毛钱,双管齐下,效果非常好。
总体上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如今还完成了西安大路改造工程,六十四路无轨电车提前通车,替代了原来的56路有轨电车,运力大为提高。
“这些数据的调查工作,都是薛拯帮我一点点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