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
汴京城,多云,微风。
万人蹴鞠场内,八千个座位满满当当,无一空缺。而在中央的草地上,圆社的两支蹴鞠球队正在比赛。
两支队伍,分别穿红黄两色球衣,激战正酣。
观众席上,不时传来助威加油声,氛围甚是热烈。
就连蹴鞠场地的外面都围了许多人。
汴京百姓对于蹴鞠的狂热远超吕公着等人的意料。
其中,吕公着专门包了三个包间,专供当时他弹劾的那十二名偷跑去看山岳正赛的官员观看,并让他们提出意见。
而这十二人,官职最高的便是礼部侍郎王珪和礼部员外郎耿春和。
这二人一向以嘴甜着称,夸的吕公着已经快要飘到天上去了。
御史台之所以如此重视万人蹴鞠场的经营情况,乃是官家已经承诺,每年都会拨出一成的利润,专供御史台。
这些钱财,足以更多的御史台官员,挺着腰杆和胸膛在朝堂上弹劾任何人了。
对一向刚正不阿的御史来讲,钱是他们弹劾的底气。
不然,修缮一个官舍都要找三司拨钱,他们哪里还敢再去弹劾三司。
而汴京小报的名头也瞬间打响,以后刊载店铺广告已完全没有问题。
赵顼要做的,是让汴京小报成为汴京百姓休闲娱乐、日常必看的报纸。
与大宋月刊,一个低纬度、一个高纬度,共同掌控大宋的言论。
言论可自由,但是不能流言满天飞。
流言甚于民变,赵顼必须将其牢牢握在手中。
就在蹴鞠比赛激战正酣的时候,一辆马车停在汴京城南熏门前。
马车上走下来两个青年人。
二人都在三十岁左右。
一人体态微胖,但眉清目朗,带着一股儒雅之气,一看便是文人书生;一人身材消瘦,面色俊朗,一看便是书香门第或贵族世家出身。
“子由,没想到还不到三年时间,汴京城竟然变化如此之大,这水泥路实在是太好走了!”
“是啊!曾经咱们还不看好新法,但是在官家的一道道国策下,百姓们真的富裕了,官员们的干劲也更足了,咱二人入朝,也不知有没有一席之地?”
“哈哈……不要想那么多,今日入城,咱们先去吏部报到,然后再去看望恩师,最后吃一顿再说!明日事,明日再做!”
“好好,还是兄长想得透彻!”
……
当即,二人便朝着汴京城中大步走去。
此二人不是别人,正是丁忧期满,从蜀地归来的二兄弟,苏轼与苏辙。
今年,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一岁。
三年前,苏轼任直史馆,苏辙任大名府推官,可谓是前途无量。
只因父亲苏洵病逝,回家守孝,而今期满,便来到了汴京城,等待任用。
二人进城后,先是去了吏部,然后便去了欧阳修的府邸。
当年的千年第一榜,主考官正是欧阳修,欧阳修对他们有提携之恩,尤其对苏轼甚是推崇。
花间派的温庭筠以及初宋的柳永柳三变将词发扬光大,让词成为了大宋的招牌。
而苏轼则是以词为诗,彻底扭转了“诗为妻,词为妾”的地位,让词从勾栏瓦舍的吟唱中,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其现在的成就,俨然已经是大宋文宗欧阳修的接班人了。
在民间,名声极大,已是无数年轻女性心中的偶像。
……
翌日。
赵顼吃罢早饭,刚来到垂拱殿前,便看到韩琦、欧阳修、吕公着、韩绛、文彦博五人已经整整齐齐地在门口等着了。
比较诡异的是,五人都黑着脸,各自将脑袋歪向一边,谁也不搭理谁,好像是吵架了似的。
赵顼不由得笑着说道:“这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吧,来,都到殿内说!”
顿时,韩琦等五人纷纷走进殿中。
韩琦作为百官之首,率先拱手道:“官家,昨日,丁忧之期已满的苏家兄弟苏轼、苏辙前往吏部报到,臣已经为二人在中书找好了职位,哪曾想翰林院、御史台、三司、枢密院都要过来抢人!”
“官家,您是知道的,因为新法变革之事,中书一直缺少人手,而像苏轼、苏辙这样的进士出身且有地方管理经验的年轻官员,正是中书所缺的。”
“中书缺?三司就不缺吗?官家,我不求能够同时得到二苏兄弟,将苏辙调拨给三司就行,好官员不能都让中书先挑拣,然后我们都捡剩下的吧!”韩绛一脸认真地说道。
二苏兄弟,兄长苏轼擅长策论文章。
弟弟苏辙则是做事细致谨慎,其在地方执政时,所做的账册,乃是大宋所有官员眼中的范本。
三司最需要的就是想苏辙这样类型的官员。
这时候,欧阳修大步走出。
“官家,苏轼最适合的定然是翰林院,去其它地方完全是屈才,唯有入翰林,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吕公着当即也站出来。
“臣觉得二苏文采皆佳,且做事认真,任何一个来御史台就职都可以,但至少要来一个!”
“官家,枢密院虽掌管武事,但枢密院内七成以上都是文官,苏轼苏辙兄弟,在中书、翰林院、都做过,且他们虽然不是御史,亦可上谏奏疏,去御史台也没有什么用,不如来我枢密院,待将处理武事的能力也培养好了,没准也是一个如王韶,甚至超过王韶的文武全才呢!”
赵顼没想到苏轼、苏辙回来了,心中不由得大喜。
这样优质的青年官员,确实是每个衙门都想要的香饽饽。
但是,要给谁呢?
赵顼也作难了。
他想了想,道:“此事让中书做决定确实有些不公,这样吧,明日朕召他们见一见,听一听他们的想法,然后由朕亲定!”
此话一落,韩琦等人顿时都只能拱手称是,然后齐齐告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