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子抱怨母亲,当年为什么不逼着她练钢琴,结果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谋生艰难。如果母亲多逼一逼,即使成不了钢琴家,也可以搞个钢琴培训班什么的,比现在这种状态肯定强。
有位朋友,一直埋怨父母当年反对她离婚,夫妻打打闹闹过了半辈子,最终还是一拍两散。如果早离婚,说不定早就找到幸福了。
有位妈妈,头胎是个女儿,生活也还平静幸福。放开政策后,迫于压力生了二胎,仍然是个女儿,失望、劳累加上种种家庭摩擦,几至抑郁。她抱怨老公,抱怨公公婆婆,自己这么辛苦生个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以上种种,并不鲜见。抱怨的人似乎都很有理,不幸或者失败都是别人(往往是至亲)造成的,自己是无辜的。我为之取名:抱怨型人格。
那位抱怨母亲的女子,其实如果当年母亲逼她练琴,最终也还是免不了抱怨。
她会说:“为什么你当年老逼着我练琴,逼得我都对弹琴失去了兴趣,永远不想再碰钢琴了。”或者:“都因为你老逼我练琴,现在我除了会弹琴,别的什么都不会。”
那位离婚的朋友,她只记得父母反对她离婚,她忘了当年父母也曾极力反对她结婚。如果父母也是抱怨型的,那就有话说了:“看,不让你和那个人结婚你偏要结,怎么样,过不下去了吧?”
而那位二胎妈妈,压根儿就没想清楚,孩子是给谁生的。给老公生的吗?给公婆生的吗?给社会生的吗?都不对,是给自己生的!不生,是自己的自由:生,是自己的权利。既如此,有何抱怨?
抱怨型人格,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成败交到别人手里,一味推卸责任,归根到底是因为懦弱。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或无力。
唠叨与抱怨,几乎形影不离:唠叨的人多抱怨,抱怨的人爱唠叨。
一个人老是抱怨老公不疼人孩子不懂事,久而久之,便会让人瞧不起。所以,人们常说“打落门牙肚里吞”,那至少得需要相当程度的坚强。
唠叨太多,内容重复,日复日年复年,人就变成祥林嫂了。“我真傻,真的。”
是的,的确很傻。
精神空虚生活乏味的人才会不断的唠叨和抱怨。假如你一天到晚很忙,忙学习忙看书,忙锻炼忙美容,忙旅游忙摄影,忙会友忙美食,并且件件都有趣,哪还有心思唠叨和抱怨呢?
唠叨和抱怨,如浓云迷雾,淹没生活。就算有人想搭救一把,也得个中人先有自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