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表示庄重,典雅,是五色中的正色。在敦煌石室写经中有不少这类实物。除黄纸外,还生产其他各种色纸。
“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
《邺中记》云:“诏书以五色纸,着凤雏口中。”这里提到的色纸有青、赤、缥、绿、桃花等色纸。
腊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具体哪一天因朝代不同而异,后来渐渐固定在十二月八日为蜡日,这一天是大祭之日,祭祀的对象是先祖和百神,腊日还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当时户籍有黄籍和白籍两种户口登记制度。黄籍是正规的土着户籍,凡土着实户都登记在黄簿,它是用黄纸书写的户籍总册,是征租派役的根据。
枯水季节可以蓄水,提高水位,洪水季节又能顺利行洪。充分考虑了永定河不同年份、不同季节水量差别大的特点。东西走向,在四平山和石景山之间形成了一个小水库。
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同时,叠石造山,或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即其例证。
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在造园方面,聚石引泉,植林开涧,创造了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
北方佛寺达三万余所,其中洛阳有一千余所,可见佛教建筑之盛。
一般较厚重,而南北纸比汉纸稍薄,且有明显的帘纹。传统方式抄纸的活动帘床纸模抄造的。这类模具由竹帘及木床架两部分构成,再用两根边柱使二者紧贴在一起,可合可拆。
将二者合起时放纸浆中捞纸,滤水后将竹帘取下并将其上的湿纸置于木板上,再将二者合起重行捞纸,取下竹帘并将湿纸置于上次抄出的湿纸上。
如此重复,最后将叠在一起的湿纸压榨去水,再行干燥。
这种可拆卸的抄纸器的优越性在于用同一模具可连续抄造出千万张纸,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捞出的纸紧薄而匀细。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有的操浆泛舟,有的临水宴乐,有的漂洗衣裙,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消灾解厄。
发展到后来,消灾解厄的意义渐渐减弱,游水赏春反而成了人们的活动。
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
北方,用椿树皮造纸。种植槠树,煮剥树皮,虽然很辛苦,但是获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纸,得利就更大了。
麻纸由破布做成,洁白受墨,物美价廉,写成书后可以舒卷。帛简并用,纸尚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发生根本变化。
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无需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牍,一律以纸为之。
文书虽多用纸,然仍时而有简出土,但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全是用纸了。过去用简牍书写时是将一片片简用皮条或绳扎起,连成一长串,然后再卷成一大捆。
用纸书写时则将一张张纸用浆糊粘接起来,用小木轴卷起成为书卷,这样一卷纸本书就可容下几大捆简册所容之字,轻便实用,
简册写成的一本书需两个人抬起,现在可以轻松地放在衣袋中随手展卷。
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和文化的传播。反之,发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纸。
着述之多引起抄书之风盛行,又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及汉字字体的变迁。在一片窄而坚硬的简牍上写字,笔锋受书写材料空间及质地所限而不能充分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