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也好办,正好何进不是失踪了吗?那就将全部罪责甩到他的头上。
总之就是一句话:
“万方有罪,罪在大将军。”
而袁绍这边呢?他的确要援助京都,因为他也意识到自己大难临头了。
都不需要郭嘉这些幕僚为他参议,他都明白一旦泰山军拿下京都,那它对整个天下的战事就要加速到一个更快的节奏。
原先他还有机会兼并刘表的荆州,为日后与泰山军决战中原积攒筹码,但谁知道关东朝廷简直就是耻辱,短短月余不到,泰山军就从太原兵临到了京都。
真的是一群猪啊!不,猪都不会送得这么快。
此前关西之并州坚持了多久?几有半年!
而关东这么一比,人家关西是真的尽力了。
此时的袁绍别无选择,战略窗口期就是这么短,一旦你没抓住,就只能承担后果。
于是,袁绍于阵前和刘表缔结了盟约,相互罢兵,他将战事中吞并的江夏、襄阳等数地全数返回给了刘表,然后带着主力回转到了豫州,并移兵于颍川。
前些日,他麾下大将张合刚刚拿下广成关。
广成关是颍川进入河洛的必经之路,有此关在手,袁绍至少可以保豫州不被卷入兵火。
虽然袁绍撤兵撤得及时,但他还是明白之前江夏一战还是给豫州这边带来巨大隐患的。
在人员损失上,前后大半年的征战中,烟瘴、刀兵、虫蛇先后带走了豫州三千多核心武士。
这些武士都是袁绍的基本盘,是在豫州境内有庄园和部曲的。
从绝对数字来看,袁绍损失的好像还能接受,但实际上,江夏之战对他的威信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要知道,损失了三千胜甲,并其他步卒无算,但结果呢?
除了拿了个义阳三关,战争中获得的一切都被赔掉了。就是抓获了一些荆州的武士又有什么用?收益不能弥补损失啊。
这个时候,袁绍也发现了自己这个武士体制的一个巨大问题。
那就是只能赢,不能输!必须要不断对外获得胜利去满足中下层庄园武士们的胃口。
这倒不是这些人多贪婪,而是这个体制决定了武士们每一次出征就必须有所收获,不然家中的庄园一定破产。
但战争又不是儿戏,谁能保证每一次战斗都是胜利呢?所以袁绍的这个庄园武士体制具有重大的系统缺陷。
现在袁绍已经明白了,但又能如何?此时他还能靠着这个体制攒出个五万胜甲,荷戈十万的武备来,没这个体制,他袁绍直接完蛋。
所以袁绍就更加不能让京都落入到泰山军手里,他必须要将战火烧在京畿,让泰山军陷入到京都战事的泥潭里。
但同时,袁绍又不背水一战和泰山军决战,因为他担心刘表会报复自己。
自己先前在荆州的战事中,杀了一个刘表的儿子,两边可以说是结下了血仇。
这一次能媾和,也是因为刘表自己也打不动了,要缓一口气。而一旦自己将主力放到北面和泰山军决战,那保不齐这刘表就要不顾祖宗的反对,直接偷袭自己。
袁绍正是考虑到了这点,才在将大部分疆土送还给刘表后,依旧占着义阳三关的原因。
他怕!
但事情的悖论就在这里,正因为他袁绍还占着人家的咽喉,人家心里也不安稳,明白自己只是暂时后退,所以只要刘表有最起码的军事概念,他也会趁着自己兵力虚弱的时候,反戈一击。
这不是人家多险恶,而是人家也要生存。
但袁绍又能如何?将义阳三关交给刘表?他对刘表没那个安全感。
于是,事情就这样拧巴着一步步向前走。
而京都那边呢?
他们对于袁绍的处境了解并不多,只是看到袁绍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了广成关外,随时可以北上支援京都。
只要他们这里守住京都,泰山军顿兵城下,袁绍大军北上,两边里应外合,大事就这样办掉了。
和公卿们的高枕无忧不同,这些日子朱儁是真的夙兴夜寐,辗转反侧。
长子的死已经让他悲痛欲绝,京都内的复杂情况则让他更加心力憔悴。
那些公卿们都是袖手空谈,嘴里好像已经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了,但实际情况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朱儁是长年在一线战场上的,对于这些年关东朝廷精锐的消耗是非常清楚的。
别看京都账面上能拉出个二十万丁口,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就是那些公卿们张口就来。
经过这些日子的亲查走访,京都的实际情况那是触目惊心。
大量的丁口在战事中不断迁移到了南方,他们就是顺着大谷关向南的,然后连绵战事也让军中的精锐消耗殆尽,无地方补充。
要知道精锐是一个部队的灵魂,如果没有大量的老卒支撑在基层,那些扩充进来的新兵就是单纯的拿着戈矛的市井之徒,压根谈不上叫军队。
而精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树上长出来的,每一个老卒都是从大量战事中磨练出来的,但战事又大量消耗着老卒,所以要想军队的老卒维持在一个比例,这个背后需要源源不断的吏士补充的。
但结果呢?原先本该补充西面军团,也就是朱儁的部队的后备直接被何进给拉走了,组成了自己的亲征大军,最后一朝送在了河内。
然后现在你和我老朱要兵,要咱守住京都,甚至还要对百战百胜的泰山军进行一定的杀伤,你们这些人怎么不让咱朱上天呢?
此时的朱儁内心充满绝望。
而就在朱儁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他的亲将周昂走了进来,一脸为难的和朱儁说了一事。
听完后,朱儁勃然大怒,终于下定决心做一件狠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