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的人很多,有一两百人。蒋鹏虽然也是个书生出身,不过也非常爱学习,对于古代凿井技术也略知一二.
不过,李丰说他有独特的技术,钻井效率可以提高五六倍,甚至十几倍,这倒是他感到意外。
毕竟,地底下的岩石很坚硬,凿井并不容易,有时一年也就打过二三十丈,这还算进度快的。
现场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楠竹,这东西是李丰上次离开长安的时候,让人从南方运来的。
这个竹子口径很大,有一个小碗那么大,也是最大的一种竹,南方人经常将它剖为两半,做扁担使用,很好用。
看着这个楠竹,围观的人发出了阵阵疑问声:“咦?这个竹子叫什么?好大呀?”
“这竹你都不知道?这叫楠竹!蜀中很多的,上次我还带了几根回来做扁担!”
“哦?钻井难道还要用它吗?”
“那肯定是,听说,李钦差曾经阅过一本奇书,上面或许有钻井的奇术,今天我等倒要学习了!”
“……”
除了楠竹以外,钻井的“锉”也不同以往。那直径要小得多,前端也就两三寸,样式也很奇特。
彭士曹再带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工匠肖南,此人专门在本地打盐井,要说到钻井的技术,可以说无出其右。
他看着这些东西也很发懵,问陈县令:“陈明府,李钦差小小年纪,应该没有钻过井呀?这技术可靠吗?”
陈平一听,吓了一跳!心想,你如何敢质疑人家钦差李丰?
皇帝是多么英明的人?居然敢放手如此重用,肯定有奇术,怎么能够以年纪论人?
他赶紧解释道:“肖师傅,此话不要乱讲!我已经和李钦差讨论过,他的技术百分百管用!
这是他从一本奇书上学到的,听说此技术在西域以外的某国已经使用很多年!”
“西域直国?那……那也许是真的吧!反正要打一口100丈的井,小人至少要四五年。”肖南依旧半信半疑。
那边,李丰正在给王雨和几位工匠介绍如何搭架子。为了更直观,他提前画了一张图,如此一来就简便许多,即便是没读书不识字的人,也一眼就能看得懂卓筒井架子是如何安装的。
卓筒井钻井技术,开始于宋代,当时大大领先于世界。
它属于顿钻,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冲击钻。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冲击钻的原理,可能也是来源于卓筒井钻井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需要在地面上搭一个架子,架子近乎与圆形,多采用八边形、九边形等这样的多边形,便于上面缠绕绳子,和我们现在常见的钢丝绳滚筒差不多。
同时,钻井的尺寸也小了不少。过去钻的井通常都很大,一般有一尺。
这个井要小得多,与楠竹外径一样大。其基本原理是,在表土层(松土层),钻好井后,下楠竹套井,防止井垮塌,一直到地底下的坚硬基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