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在楚国主张改革,推行法制,本是富国强兵之策,奈何楚王并无魄力,故而为期三年的变法,并无多大的成效。”
秦王荡淡淡的道:“屈子曾在《离骚》中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想必是寄托了变法之志吧?”
屈原闻言,忍不住的赞同道:“大王明鉴,确是如此。诗中的‘壮’即‘美政’,‘秽’即‘秽政’,度即是法度!屈原所衬托之意,不外乎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臣早年劝谏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臣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结果,大王是知道的。”
说到这里,屈原摇头叹息不已。
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
秦王荡意味深长地道:“屈子,在你看来,天下哪一国能最终雄于天下?”
“哪一国都有可能。”屈原回答道:“过去,世人都认为齐国或者晋国能够雄于天下,乃至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可是谁知道,有了后来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屈子认为天下终将归于一统?”
“正是。这个乱世持续了太久太久,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在渴望和平。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无论是秦国一统,还是楚国一统,其实都喜闻乐见。”
“大王,请容我说一句大不敬之语。屈原之变法,屈原之毕生所愿,就是楚国能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天下。并使楚王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王朝!”
听到这话,秦王荡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屈原不愧是屈原,似这等能够治国安邦的大才,思想果真是超前的,眼光果真是独到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别看屈原的变法,几乎都是照搬商鞅、吴起这些人的,但是以他的才能居然可以驾驭得住,居然可以游刃有余的推行,这就很不简单了。
屈原的变法,大致上有六条。
其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
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其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
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其三,反壅蔽。
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
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其四,禁朋党。
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其五,命赏罚。
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其六,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