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七卷,二卷,克敌卷所书。
周公叹曰。
“理,感,克敌法宝也。”
太公问。
“何为理,何为感。”
周公答。
“理,智也。感,情也。”
“理多感少者,乃智者。感多理少者,乃情者。往往智者胜,情者败。”
太公再问。
“理胜感,智胜情,何故。”
周公再答。
“理,无垢也。感,多垢也。”
“智者,可抓垢也。情者,不可遮垢也。智对情,当智者胜,情者败。”
太公叹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吾等皆情者也,吾等皆有垢之人也。”
周公与太公的对话,让陈平知道,二位神人,亦不是完美之人。
完美的人,当以理性支配头脑,在感性上,不犯任何错误。
往往在特定场景中,感性之人会暴露出诟病,亦可称弱点,失去理性上的判断。
而理性主导的智者,亦可称为谋士。他们善于分析,捕获敌人的感性弱点,进而施行一系列谋划。
理胜感,智胜情,这种表达和运用的方式,归纳为两字,那就是计谋。
计谋,用理性,用智慧,找到敌人的感性弱点,进而击败敌人。
如此计谋,当得是百战百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不可方休。
当曹操扛起夏侯惇,疯狂撤退时,陈平终于明白了周公的话。
岩石倾泻而下,待曹军冲出谷口,五千人马,只剩下三千人。
整整两千兵马,留在了河谷中。暴露的感性弱点,让曹操付出了惨重代价。
“摆下兵阵,骑兵冲锋,杀,杀掉陈平军。”
曹操双目血红,倚天青釭二剑直指陈平,要将所有感性,全部发泄而出。
感性的仇恨,让两军厮杀在一起。曹操军奋不顾死,陈平军同样如此。
很快,河谷之上以鲜血成河,残肢乱飞。两方军伍,全部杀红了眼。
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陈平军的四千兵马,战胜了曹操的三千怒兵。
战,战,战。
杀,杀,杀。
人的感性在不断支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河谷大战后,陈平军与曹军,在感性的基础上,运用理性,连斗三场。
曹操以骑兵之利,以张蝉为诱饵,对陈平军进行冲锋战。
陈平与李儒,程昱等谋士,借曹军无粮之机,与曹军进行了拉锯战,骚扰战。
战斗,让感性得到了彻底释放。随着军伍的不断减少,曹操和陈平,皆恢复了理性。
“主公,连续大战,我军伤亡两千,可战之力,不足两千兵马也。”
“曹军两次大败,又和我军连战三次,损耗巨多,初步估算,扔有三千兵马。”
程昱的报告,让陈平心口滴血。同样,曹军的损兵折将,让曹操心如刀割。
曹陈火并,从敖仓打到汜水,可谓两败俱伤也。
曹操与陈平决定,双方停战。待来日,再决一死战。
停战,亦有战场规则。
停战规则,十分残酷,有着古老的传承,一直渊源流长。
规则是,交换质子。
交换主将之子,成为两军人质,达到停战的目的。
如交换过后,在停战规定的年限中,一方毁喏,至亲骨肉必死。
曹陈停战三年。三年后,可换回质子。过了年限后,如两军交战,不可杀质子。
曹操用人质张蝉,换取陈平的五岁小儿。曹操的儿子曹昂,仍然留在陈平处。
交换质子,陈平辗转反侧,陷入了彷徨之中。
曹操十分理解,决定花费一天时间,让陈平考虑。这一天,也是曹操的考虑时间。
在前世,有人出过这样一道题。那就是妈妈与老婆,同时掉到水里,先救谁。
这道题很有难度,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要进行选择,那说明你是一个情者,是一个有感性的人。
今日,一道更为残酷的选择题,摆在了陈平面前。那就是要儿子,还是要老婆。
如陈平完全无情,被理性占据。可以都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