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谦一直以来所负责的行业布局,终于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幕后科技虽然财大气粗,可并不代表要在这波原料上涨的市场当中做冤大头。
原料市场的价格上涨,是异常的,是超出了原材料整场涨幅波动的。不管怎么看,都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其实关于金属原料的上涨,尤其是在超导技术出现之后,市场行情就迎来了一路上涨的趋势。
原料的采购一直以来都是幕后科技财务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也是逐年上涨,可原料市场不仅有着现货交易市场,更是有着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一直以来,幕后科技都保持着和国内原料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在不断拓宽国际供货渠道,进行原料的采购。
金融市场的影响波及到了现货市场,或者说,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让整个原料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大宗商品的概念本身就很宽泛,不过普遍认为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
幕后科技主要采购的目标就是基础原材料,有色金属,钢铁,铁矿石都属于幕后科技大量需求的物资。华夏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同时华夏也是进口需求极为高的国家,而且大宗商品的市场建立也晚于西方国家。
华夏随着生产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场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的突出。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波动大,供需量高,易于分级和标准化,同时也易于存储和运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建立和完善就成为了每个国家手中面对竞争的利器。
2000年之前,全球交易所的并购整合主要出现在各国的国内进行,而2000年之后,这一趋势开始跨越国界扩展至全球范围。回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定价权和定价机制的话语权。
多年的发展让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早已摆脱了佣金抽成盈利的模式,并开启了品牌化经营,同时基本的定价中心都已经确立。伦敦金属交易所掌控了全球有色金属的价格走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掌握了全球以大豆为代表的粮食类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同时在全球视野的交易所并购浪潮中,国际大宗商品不断整合。整合代表着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更合理的分配,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也开始显现,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可成本的降低,不代表华夏就能够采购到更便宜的原料。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走到了整合阶段,华夏国内的大宗商品市场才刚刚乱象丛生,直到2011年国务院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管整顿之后,华夏国内的大宗商品交易才迎来了正规化。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远远不如。
时间不等人,在新的互联网浪潮冲击下,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更加的透明起来,同时世界各国工业体系也逐步完善,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市场冲击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金属原料,价格也是一路下降的趋势。
大宗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产能的不断增加,已经逐渐来到了相对过剩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透明化,公开化,中间商的利润一度被压缩,大宗商品的市场也就变得半死不活起来,同样的还有原油的坠落。随着新能源的崛起,原油市场也同样结束了从2008年一路飙升的趋势,其中不乏国家间的博弈。
十年期间,无论是5G技术,还是碳纤维材料的发展,还是更多合金的发现,其实都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半死不活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直到幕后科技的施工军团1型的出现。
不管机器人本身采用什么样的合金,有色金属,铁矿石,钢铁都是基本材料,这是世界的共识,同时也是幕后科技最为迫切的需求。原料市场的涨价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起来,相比于现货市场,金融市场一向更为敏感。
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宗商品当中的极具代表性的铁矿石市场,华夏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从2011年之后才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华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铁矿石是继原油之后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种,华夏是世界最大铁矿石购买国。1980年至2007年,铁矿石的定价方式都采用的是长期协议定价。
铁矿石供需双方的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确定“首发价”后,其他矿山公司和钢厂进行确认跟随,在长协合同中定死供货的数量或采购的数量,期限一般达到5到10年。这就是估计铁矿石采购中的“长协”定价机制。
随着华夏进一步的崛起,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全球铁矿石在华夏的带动下需求量大增,长期协议定价模式的贸易环境基础开始动摇。矿山供应商不再满足“长协”带来的稳定,转而想进一步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改变定价机制,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供应商盯上了华夏发展的红利,让华夏在谈判中接受更高的价格就是矿山们的目标。2003年起,华夏超越扶桑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宝钢集团开始主导谈判。同时,铁矿石的价格开始了一路飙升。
主导谈判,但是价格却上涨的原因由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构成。无论是扶桑还是高丽,对供应商的提前妥协,让华夏的报价变得极其被动,而且两国本身也在国外购买了不少的铁矿山,价格的上涨对两国有利无害。内部原因则是因为不同钢企不够团结,提前签署协议,导致谈判节奏完全被打乱。
数据显示,1991年至2003年,铁矿石价格累计下跌近20%。而2003年至2010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上涨337.5%。其中2007年到2008年铁矿石的涨幅达到了65%。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铁矿石在此时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现货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急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