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夏传统节日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越是在社会变革和世界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和往年相比,从心理层面上来讲,2033年的春节是人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彷徨不安的生活最好的精神寄托,尤其是2032一年的时间,各种层出不穷的政策和问题,以及全新科技的渗入,异样的变化总会让人们感到不适。
这种不适感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随着人们对身边事务的熟悉,也就会自然消失。就好比人们平时都在使用的手机电脑,突然之间变得无比陌生;地上奔驰的车辆,都变成了浮空的“飞车”;路过建筑工地时候,不再是人们热火朝天的施工人员,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机械在叮叮当当。
人心思变,却又恐惧未知和陌生。陌生的环境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人们自身价值的体现和精神世界的匮乏,说白了就是闲了没事做。2032年的失业,带给人们的冲击并不会轻易的消散。
尽管国家已经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全民基础福利,确保民众的衣食无忧,可恰恰是物质基础的满足,岗位的消失,让民众的惰性达到了巅峰。“被迫懒惰”成为了顶替之前全民探讨的幕后科技年度报告成为了新年的头版头条。
人类本身就有懒惰的天性存在,只不过迫于生活的压力,去努力和打拼,来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但是突如其来的巨额福利让很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骤然之间得到了满足,吃国家的补贴就能够活着,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精神建设上的不足,从既定的吃饱穿暖之中解放出来之后,人生失去了方向与目标,于是好吃懒做的人们更加的堕落,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也不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更多的进行社会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这是福利制度政策下的漏洞,对于现阶段来说,想要修复很难。原因很复杂,首先福利制度的推出并不平滑,甚至有些政策细则的制定在经过社会考验之后并不合理,至少在现阶段的实行效果来看,并不好。
国家福利制度的最低保障是2000元一月的生存金,也就是失业者领取的生存金。换句话来说,全国的每个成年公民哪怕不工作不干活,也能领到一月2000的生活费。
问题就出在成年公民的限定上,对于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失业的人们,2000元的生存金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过渡失业的空窗期,同时在经历了社会洗礼之后,他们往往更愿意寻找机会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有工作的人不领取生存金,因为最低的工资标准就是3000元,高于生存金。往往对于生存金的领取,是刚刚步入社会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成年之后的年轻人仿佛在有了生存金的保障之下变得更加的懒惰。失业不代表流浪,学生们往往没有住房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