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招人,就有十几个人愿意来帮忙。
这些人大多家里兄弟多,地里的活不缺人做,来许言夏家这边多少能赚几个钱。
要盖一个全新的宅子,所以家里原来的砖瓦房还是得拆了。
过完中秋,王工头就带着人来许家村干活了。
许中全早已经将家里一些还能用的桌椅柜子之类的东西挪到许中德家去了,拆屋子的时候一家子便都暂时搬到了县城住。
盖房子的事情,就由许中全带着宁氏与沈果、张嫂四个人,每日早晨赶牛车回来照看。
许亦楠就没有每日跟着回家了。
尖尾坡的药材有许三春带着沈茁、沈茂打理,他们也是每日一早随着许中全回去,下午再回县城。
至于晚上家里人都不在,盖房子的那些东西,就托付给许中德帮忙盯着。
宅子开始动土的时候,许言夏也开始了新一个月的学习。
不仅许言夏与许亦柏假期结束,许亦楠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课堂。
许亦楠自己自然是不想回来读书的,但是许言夏悄悄给宁氏讲了几句建议许亦楠读书的话,果然宁氏就急急忙忙的赶着许亦楠重新回听梅园上学去了。
如今许言夏与许亦柏都是白老先生的弟子了,许亦楠虽然没有拜师,但白老先生对他也有耐心很多,常常为了照顾他的学习进度,故意安排好些复习课。
许亦楠心里自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他不喜欢读书。
不过,许言夏为此与他恳谈过一回。
他也觉得妹妹说得有道理。
无论多不喜欢,总归要去考一考,试一试,总不能以后一家子都靠许亦柏一个人来支撑。
更何况,他是长子。
长子天然就比底下的弟弟妹妹,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所以许亦楠决定未来三年好好读书,下一届县试,他也下场试一试。
兄妹几个都有了目标,所以许亦楠平日也玩闹得少了,一回家就跟着弟弟妹妹的节奏一起完成课业,该背书就背书,该作文章就作文章,不像从前那般老是找借口逃避书本了。
读书的日子过得很快,在沈家那边,许言夏已经被沈老先生带着在仁济堂参详众位大夫坐诊,也可以参与开方的事情了。
沈老先生说等来年,许言夏也可以坐堂了。
不过许言夏来年也才七岁,这话就是听听,仁济堂也不会真的让她去坐堂。
而听梅园这边,许亦柏正被白老先生训练写乡试时一应文章的格式。
乡试还要作诗,许亦柏作诗若是有长时间琢磨,还能作出令人惊艳的好诗来。但是他缺了一些急才,加之每每考试,总是无端紧张,发挥还不如平日里。
所以白老先生给许亦柏的课业,主要就是针对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