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檄文写完了,你要看一下吗?”桥瑁抱着一捆竹简过来找曹操。
其实曹操知道桥瑁写的肯定没有问题,不过,这个时候一定满足一下知识分子们小小的自尊心,那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看一遍。然后夸奖写的不错。
曹操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是觉得真心写的不错。
“桥兄果然大才!这檄文写的滴水不漏,句句有理!”
“那以谁的名义发出去呢?”
曹操看到桥瑁眼睛里冒着光的问出来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桥瑁想用自己的名义发出去这个檄文。曹操心里想着“兄弟,你别闹了,你人品都败光了,还用你的名义发?”如果说用自己的名义发又有点不尊重桥瑁的劳动成果了。其实曹操早就想好了怎么办了。把檄文发给袁绍,让袁绍去发,让袁绍去出风头。这样就把袁绍架在了不得不来陈留举义的位置上。这样不管大事能不能成,至少同盟肯定能成了。
“先发给我的义兄,身在翼州的袁绍,袁本初。让他高举义旗,我们大事定成。”
曹操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桥瑁看起来是有些失落的,可是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
“好吧,就依了孟德的说法把。”
曹操看他有些小情绪,觉得属实麻烦。想来想去,以后还用的到他,而且,他毕竟是自己故交桥玄的族子。说道。
“这样,你也给董旻寄一封你的檄文,署你自己的名。并说天下群雄都已纷纷响应,让他早早自裁,免得无以面对天下群雄。”
桥瑁听到这个,好像心情舒缓了一些就都按曹操说的做了。
曹操最近得到了京中二荀的消息。董旻没有董卓嚣张跋扈,可是也没有好到哪去。袁隗趁乱找皇帝拜了他太尉一职,可是有名无实。李儒和牛辅还是动不动就淫乱后宫一圈。吕布新婚燕尔,根本不问朝事,李肃虽说有心当官,可是无人帮他。蔡邕和王允都稍微升了一点点的官,可是也对于朝政毫无作用。本来想好的“一桃杀三士”的计谋现在看起来效果并不明显。唯一的好转是,董雯没有禁军,金吾和并州军的实际控制权。凉州兵在京城自然就少了些作恶的事情。
曹操看到这些消息,就已经知足了。因为杀贼这件事本身对于他来说,其实就是在尽量不改变历史走向的情况下,多救一些无辜的性命而已。这样看来,目的已经达成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袁绍看过桥瑁的檄文和曹操的信件之后。想到自己的义弟是真的替自己着想,这样出风头的事情,都让自己来做。也没多想,把桥瑁的檄文改了个名头就说是自己发出去的。领着自己的冀州兵,浩浩荡荡的就来到了陈留。
紧接着: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豫州刺史孙坚、济北相鲍信、除了曹操的另一个奋武将军,公孙瓒,陆陆续续的都来到了陈留。加上本来就在陈留的曹操、张邈和桥瑁诸侯联军已成。其中袁绍自己带来5万翼州兵,不管是人数,战力都是在众多诸侯之中首屈一指。同时,他也是名义上《讨董檄文》的发起者。自然就拜了袁绍,袁本初成为联军盟主。然后袁盟主再给所有盟军诸侯当场官升一级。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就是一个人不满意。那就是济北相,鲍信。他认为曹操才是应该领导同盟走向胜利之人。曹操一边很感谢鲍信的信任,一边偷偷暗示他,如果盟主不是袁绍,那袁绍可能明天就跑回翼州了。鲍信想了一下,深以为然,也就默认了袁绍当上了这个盟主。
仔细看看这个同盟,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么多豪杰之中,只有二袁和公孙瓒的兵马有实际战斗力。这是他们从黄巾起义开始就囤积的私军。曹操,孙坚和鲍信是真为国为民,可是手上兵卒甚少。剩下的几个人捆起来,都不够吕布一个人打的。也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曹操自然是乐于看到这个结局,既对于京城的凉州势力形成威胁,又不耽误直接日后迎驾许都。
正可是。
汉末乱世群雄起,相约扶乱正朝纲;
若问举旗为何事?只为私利不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