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不了,发一篇昔日历史文章吧。
它的价值,应该远远大于一篇网文章节,当年还被“百家讲坛”组过稿。
喜欢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下。会发现书本上的历史,未必就是真的。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建成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他施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推行郡县制,修水利,拓交通;逐匈奴,伐南越,并开启了长城、阿旁宫、郦山墓、直道等一系列旷世工程。
读史每到此,都不能不佩服始皇帝旺盛的精力和他膨胀的欲望。也疑问,难道他就不懂征战连年后,应该安抚民心和修养生息?这个问题很复杂,古往今来有不少论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应该是这样,秦人以耕战立国,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吞掉六国后,虽然四海之内再无对手,但战时的精神和机制却刹不住车(比方说酷刑徭役,南征北战,国内几无屯兵),导致它在高速运转中走向毁灭。
在修墓与求仙中矛盾的始皇帝,开始了自己的天下巡游。十二年间五次出游,祭祖先,封禅告天,刻石记功。今天根据秦陵出土铜车马仿制的始皇帝车驾,行动颠簸异常,演员呆在上面根本坚持不了五分钟。再联想一下古道的平坦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巡游并不是一件美差,始皇帝『性』格倔强,坚忍异常。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出函谷,过洛阳,经过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时,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击。
秦代历史专家马元材先生曾亲临考察,在《博浪沙考察记》中说道:“……每疑所谓博浪沙者,必为深山大泽,茂林曲涧之地,可以薮匿逋逃……及亲莅兹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为无草木、无山涧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间,可数而知也……盖博浪乃当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风沙……大概探知始皇东游,必经由此道,故与仓海力士预伏于此。又至天幸,始皇车马过此时适风沙大起,故遂乘此于风沙中狙击之。此种风沙起时,往往弥漫空中,白昼如夜,对面不辨景物。正惟其狙击系在风沙之中,故观察不确,致有误中副车之事。亦惟其系在风沙之中,故虽狙击未中,亦无法能从万人载道之内,将主犯明白认出。及至大索十日之时,则张良等已去之远矣。”
此种说法,已成定论,为各方所采用。然而,我却大有疑『惑』。
《史记》上载:良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以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这叙述漏了几个关键点,一是客有几人?二是如何狙击?三是为何误中副车?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距离司马迁成书的年代并不久远。狙击始皇帝是大事,也是反秦号角的强音,他不存在对此遮遮掩掩。秦始皇之前被荆柯、高渐离行刺,后来又兰池遇刺,记录都要比这回详尽得多。
司马迁应该容易得到行刺详情,为什么没有大书特书?只一个可能,这举动虽然意义重大,过程却并不惊心动魄,而且很难造成严重后果,同之前秦始皇死里逃生不可同日而语。在《秦始皇本纪》中,对此只寥寥数语带过: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也就是说,被『骚』扰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
结合上下文以及古文的简洁习惯,我判断客只有一人,即沧海力士。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掉脑袋的,『乱』哄哄一堆人很容易泄密。原先我猜是否使用了投石车,也可以基本排除。因为投石车目标太大,易被发现,只两个人不好『操』纵。
但张良怀一腔悲愤,豁出『性』命不要,仅仅只为『骚』扰一下吗?朝皇帝吐口水只怕都会诛九族,何况你发『射』一枚土制的“飞『毛』腿”导弹!他一定是经过了详细的计划和演练,觉得有可能成功才这样做。
我一直想知道,铁椎击中了副车的侧面还是顶部?两千多年前的博浪沙,难道也是一马平川吗?
博浪沙,顾名思义,意味着大风沙。若说刺客混杂在欢迎的人群中,平地飞起一椎,然后借风沙而遁,可能『性』有多大呢?
皇帝出行,先派人勘察道路,排除险情。在行进中,“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执角弓,违者『射』之,乘高窥瞰者亦『射』之。”秦始皇车驾的前后左右,都被属车(副车)环卫;车队周围,布满了车、步、骑等武装警卫。
平地飞起一椎,绕过车警、骑警、步警,可以利用空隙而发。但要绕过副车,就不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