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臣子们在几位内阁大学士的带领下,全部都跪了下来,准备听这一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分轮,尧舜正位,禹汤安民。帝者,以牧养生民为社稷。自太祖成就大业,定鼎中原,奉天承运,是为天子;传十五帝,享国祚二百余载。”
“今传之于朕,幼年继位,如履薄冰,恐有负先帝之托,当体上天好生之德,循加万物,君明则臣举,朝野同心也。”
“今内阁大学士徐光启,上体朕心,下怀藜庶,谏言于朕。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纵观古之帝王,贤良者,无一不知人纳谏,朕欲效仿之。”
“宫中营建,皆停之;所余之物料,尽数交于工部,用于各地兴修水利,助百姓增产丰收。今朕诏告大明天下百姓,自今日始,凡大明百姓有居无定所者,朕绝不兴建新宫。”
“此言天地可鉴,众臣督之,钦此。”
听了朱由校的圣旨,所有人都被震的说不出话来了。
原本大家以为陛下只会同意徐光启的建议,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
没想到陛下直接来了一个更狠的,昭告天下,凡大明百姓有无居所者,陛下就不营建新宫。
这样的话一出来之后,瞬间就有人意识到不妥了,其中就有徐光启。
徐光启连忙说道:“陛下,朝中虽然国用紧张,但一旦朝中用度宽裕,陛下的宫殿必然是要新建的。陛下的宫殿是大明的威望所在,此举不妥,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徐光启开口之后,其他人也全都开口了,大声的说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看了一眼徐光启,朱由校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从真心说出来的,还是有其他的考虑。
但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徐光启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时机和分寸拿捏的都非常棒。
朱由校直接站起了身子,面带严肃的说道:“朕少年登基,有赖朝堂之上各位忠正之臣辅佐。然朝廷积弊丛生,国用不足,百姓苦不堪言,边关将士亡命于外,朝中臣子殚精于内,朕怎么忍心以建造自己的新宫?”
“朕意已决,尔等奉诏而行,勿复再言。”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也没有坐回去,静静的站在那里,面无表情的看着所有的臣子。
见他们还不接旨,朱由校大声的说道:“难道你们想抗旨不成?”
所有人听了这句话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过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却开口了,“臣等遵旨。”
有了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带头之后,其他的人也知道怎么做了,于是连忙躬身说道:“臣等遵旨。”
听到他们这么说之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重新坐回了自己的龙椅,温和的笑道:“这道圣旨昭告天下,传诸于天下各个衙门,让天下各衙门宣扬于百姓。朕要让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朕是爱护他们的。”
“臣等遵旨。”所有人再一次答道。
这件事情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让所有人都知道,相信臣子们也会不遗余力,因为这一次是他们一起做出来的。
因为前面的事情,朝堂上剩下的这些官员在士林和民间的风评也不怎么好,这一次也是他们自己想要刷声望的时候。
有了这次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就退朝吧。”朱由校笑着站起来身子,向后面走了出去。
听着身后传来的叩拜之声,朱由校觉得似乎比之前几次退朝时的叩拜声音都大了不少,于是他的脚步也更轻快了。
事实上朱由校大概也能够明白,那就是朝堂上这些臣子对自己这个陛下的印象有所改观了。
前一段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实在是太紧张了,搞得很多臣子都不知道该去如何做事情了。他们甚至也不敢开口再说什么,生怕自己这个皇帝会牵连到他们。
长此以往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风气,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从而会把朝堂上的风气倒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是朱由校绝对不会允许的。
回到了乾清宫之后,朱由校并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去了坤宁宫去见张皇后。
朱由校要把这件事情和张皇后说一下,因为接下来会有人吹捧张皇后,自己要让她做好准备。
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主要的,而是一个顺带的事情。
这一次的事情之后,朝堂上的局势算是安稳了下来,大臣们可以用心做事了,自己暂时也不需要在朝堂上搞什么事情了。
朱由校这一次过去坤宁宫,主要是想准备开始自己的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