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三台的散件被送到轧钢厂,用于铁轨的生产扎制,一百匹马力的蒸汽机效率不高,铁轨的需求量又大,换成大马力蒸汽机能增加产量。
那台从火车头上拆下来的蒸汽机会用来生产马口铁。这台机器经过维修升级以后,再用个三五年的不成问题。
当然,有了足够的橡胶,双胀式蒸汽机的生产没有问题,但产能有限,这名老将还要继续发挥余热。
最后一台被云浩弄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地上。
这片工地上正在铺设铁轨。
云浩要在这里铺设一条周长五公里的环形铁路来做蒸汽火车相关的实验。
尽管北方铁路线的勘探已经完成大半,但火车头和铁路的规格都还没定下来,云浩需要尽快确定铁路的规格,否则北方铁路根本无法动工。
现在的生产力这么低,要修一条那么长的铁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北方的地形是一马平川,只有两条不足百米长的隧道和四座桥比较麻烦,但整个工期要多长时间,云浩心里也没底,只能早作准备。
五人组给出的铁路轨距是两米,后世英国人搞出来的那种两个马屁股宽度的轨距可是把全世界坑的不轻。
当然,两个马屁股的宽绝对得够现在的大唐用了,但华夏面积广博,日后的人口会非常密集,物流的压力非常大,穿越者既然要建设铁路,自然要想的长远些。
而且除了他们五个,谁知道标准轨距是个什么鬼?
用什么样的轨距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两个马屁股能成为后世的标准是因为这种轨距的铁路最多而已,等全世界都开始修铁路,华夏的铁路轨距就是标准!
环形铁路修的差不多了,只等火车头组装完成便可以开始测试。
这条铁路用的是每米十一公斤的轻轨,单根长六米,能够运行轴载四吨的车厢十二节。
这个运力还比不上后世一些大矿区的铁路,五人组也想一步到位的建设一条五十公斤以上轨重的重载铁路,奈何钢铁产量就那么一点,修一条轻轨也已是非常不易了。
刘建国甚至提出过用五公斤的超轻轨,但一提出来就被否定了,一节车厢运个三四吨的货,还不如修一条水泥路用马车运货来的效率高,修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这种超轻轨在矿区用用还凑合,真放到干线铁路上就是在开玩笑了。
就这么个运量还是理论上的,具体的数据还要看实验的结果。
但不管怎样,北方的铁路只能先用这种规格的铁轨,要想升级就要等到钢铁产量的大爆发才有可能。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铁路已经够用了,大唐还没有那么大的物资运输量。
车头采用的是云海设计的底盘车厢,也就是密室里的那个。
这个底盘车厢谈不上好坏,因为除了云海,云浩他们就没有见过真正的蒸汽火车头,与其再去设计新的,还不如就用这个,大不了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总比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不断试错要强的多。
蒸汽机的组装并不复杂,复杂的是那十几节车厢的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