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浩给军方抛出军校这个诱饵以后,就把精力放到了科学院和医学院那里。
科学院的招生依旧是那样,半死不活的,尽管尉迟京一再向云浩保证年后再招生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报名,还要了十五万贯用于学院的扩建,云浩也把钱批了下去,但他却不太看好明年的招生。
原因是专业学校也开始招生了。
学生在专业学校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技能,而这些技能足够他们在工厂找到不错的工作。
专业学校的学制三年,毕业生的年纪在十三岁到十八岁之间,按照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早熟的情况,此时他们会成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正好可以出去工作,减轻家中的负担。
进入科学院继续深造虽然可以学习到更高深的知识,毕业后再就业的收入会高很多,但对这些出身困苦的学生而言,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才是首要任务,继续求学尽管不需要家里花钱,可一般的家庭也承受不起一个劳动力的流失。
所以云浩对明年的招生情况并不看好。
这也是一种无奈,不过对云家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坏事,至少有了相当的学生基数,再招生的生源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不会像之前一样,还要从头培养,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再有就是科学院和南海学院一样,培养的都是中高端人才,适当的精英教育也可以满足科学传播的需要了。
科学的传播与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现在还没有到工业大爆发的时候,有足够数量的技术工人是刚需,想要追求技术的持续进步,云家就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是急不得的一件事。
穿越者很清楚这件事,所以科学一脉教育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基础科学上,技术的复原则由他们带着一群弟子慢慢摸索,慢慢积累。
医学院的情况要好很多。
道门基础医师的培训是个长期工程,道门大佬和云家、医家签订协议,在未来十年,医学院体系将承接道门绝大多数的医师培训工作。
十年后,三家合理再建一所专门的培训学校,负责道门医师的培养。
得知云浩到了泾阳,李绩、李孝恭和苏令农又来到了泾阳的云家大宅。
李绩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南海医学院为军方培养一批军医。
军方的军医配备比例很低,还有一部分军医是战时临时征调的。
军医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军事编制的问题。
大唐的军医体系继承于前隋,建立者是云海和孙思邈,他们把军医的地位提的很高,所以正式军医都有军官编制,而军队军官编制有限,限制了军医的晋升空间,造成大量军医的流失。
云浩答应了李绩的委托,但他要求军方设立一套新的军医保障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要么给钱要么给官,否则军队还是留不住人才。
李绩满怀期待的来,臊眉耷眼的离开。
涉及到军制的问题,他这次的努力又要打水漂了。
他实在是羡慕近卫军的那个野战医院,可他也知道野战医院是皇帝自掏腰包建立的,皇帝不可能再花自己的钱给全军搞同样的配置,兵部又没有那么多钱。
一谈军制改革,军方必定闹翻天,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看来得想别的办法了啊!
李绩叹气道。
李孝恭和苏令农的事情就比较麻烦。
皇帝想要增设六十所专业学校,文华司有朝廷拨款和各方的捐助,钱是不缺的,新建六十所专业学校并没有资金上的压力,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教习。
专业学校对教习的要求很高,可不是识字就行的,至少要有一本专精的技术才行。
这样的人才被各家工厂用高薪挖的差不多了,文华司只招收到区区二十多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
云浩不由想起了后世流行的一句话:打倒你的不一定是同行,也可能是跨界。
文华司的教育体系竟然被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商业给打的生活不能自理,这谁想得到?
事情有些麻烦,但云浩不能推脱,一旦文华司干不下去了,对自己的影响可不小,还可能让儒家有机可乘。
云浩想了半天,最终把他们招不到人的原因归结为太小气。
新教育体系里的教习虽然社会地位较高,却没有官方的认证,始终有种临时工的感觉,再有就是他们的薪资也就那么回事,只能维持日常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