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部门改革到这里便基本停住了,工部只是进行了具体职责的重新划定,明确了其承担大唐基础建设的责任,名字都没有改。
刑部更是换了两个侍郎便停了下来,去努力修订新的律法了。大唐前进的太快,律法滞后严重,许多新情况出现,现有的律法应付起来很是吃力,原有的律条也有不少闲的不合时宜,必须对律法做一次大的修订,并且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没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订增减法条。
刑部没有颁布律法的权力,这一点没有变,律法的颁布确认需要皇帝和政事院以及七部的投票认可,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同意才可以向皇帝申请法条的颁发或废除,皇帝拥有一票否决权,但其一票否决权的生效条件是律法的内容存在巨大的争议,平时是不能动用的。
政事院的行政命令通过皇帝时的流程也差不多,只不过皇帝的话语权更大一些而已,但是左右两院均有复议的权力,避免皇帝做出拍脑袋的决定。
李承乾的权力与李二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皇家自己的选择,也是云家能给他们的最好选择。
李承乾唯一没有妥协的就是兵权,皇帝依旧掌握着所有的常备军和近半的预备役力量。
其实云家也是一样,岸防营的规模达到了近七万人,南海舰队和南洋近防舰队也还在云家的掌控之中,手里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且装备精良,训练充足,依旧对皇家保持着相当的优势。
无论是皇家还是云家都清楚,兵权才是维持彼此和平相处的基础,朝堂的文武官员也清楚这种事情,所以文武官员手中还掌握着一半的预备役力量和地方的暴力机关,三方平衡,大家都有顾忌,大唐才能不乱。
马周和潘攸被调回中枢,结束了在南海道的职务。
马周出任政事院左院首,副手是高士廉,马周虽然晋升的有些突兀,且在资历上和高士廉相差甚远,但是高士廉年事已高,精力有些不济,马周不到六十,正值仕途的巅峰时期,是非常好的人选,尽管有人有异议,可马周还是凭借着卓绝的能力得到了同僚的一致认可,很快便进入了大唐第一宰相的角色。
潘攸出任政事院右院院首,他在南海道经营多年,而且在担任南海道都督府都督时政绩耀眼,还和中枢的各位大佬私交甚笃,又有云家和李承乾的力挺,接任过程没有一丝波折,很快就和马周一起理顺了政事院的架构和行政规则,能力配得上右相的职位。
原本计划的政事院副院首是唐俭,可因为身体的问题,唐俭推荐了他的族侄唐善德来出任。
唐善德也是云浩的老熟人了,为人灵活且有原则,能力也不错,在外交方面受唐俭的影响很深,是个做事的人,所以成功上位,当然,云浩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弟子,他向李承乾推荐了王玄策,作为潘攸的副手之一。
王玄策在鸿胪寺历练多年,对外是一把好手,对内政的能力也不错,李承乾也很看好这个师弟,便擢升他到了政事院,与唐善德搭伙负责政事院的有关外交的事务。
监察部的主官是一直负责“通讯室”的李君羡,他是军转政,从百骑司安然退休,非但没有死于非命,还得到了重用,成为了一部大佬,不过他的副手却比较有意思,是魏征的长子魏书玉和孙子魏献,搞得像是魏家要世袭大唐监察似的,只是魏家人都和老魏一个德行,大家也就随他们去了。
防务部的主官因为老将们的大面积凋落,新上任的各级主官明显呈现年轻化,第一主官是段志玄和程咬金,第二主官是尉迟宝琳,按说尉迟宝琳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可尉迟恭豁得出去,主动从军中离职,到终南山去找袁天罡修道去了,顺利推自己的儿子上位。
程处默、程处亮兄弟和段攒就比较憋屈了,因为自家老爹太过坚挺,他们只能顶着肩膀上的金星到预备役去带兵。
屈突全比较幸运,作为老派军人的代表,被推到了第二主官的位置,与程咬金、尉迟宝琳、云浩和薛万彻一起成为大唐实际的五大掌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