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也笑了:“我不能给这么个玩意儿开脱,这是我身为男人的倔强。小一,你来说。”
苏一夏被傅恒逗得哈哈笑,笑完了说:“我要强调一下,我只是按着你的思维模式分析,可不是我真的这么认为的,知道吗?”
傅恒捏了捏苏一夏的鼻尖,宠溺道:“知道了,傲娇的小猫咪。”
苏一夏用额头撞了一下傅恒的肩膀,被他趁机搂住后就顺势靠在了他怀里,慢吞吞地说:“我按顺序说吧,结合故事内容,标题中的白新娘和黑新娘是在代指白种人和黑种人,就像我们国家古时候很多文人骚客喜欢把自己比喻成美女香草和各种花一样。”
傅恒揉了揉苏一夏的后脑勺,在她耳边低笑:“小一说得对,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你别打岔,”苏一夏,她托着下巴,深沉道:“这个故事涉及到了人种和宗教的问题,在黑奴刚进入美洲市场时,与当地人的肤色、文化、地位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处于绝对强势一方的白种人靠着自己的想象为两种肤色的存在做出解答。”
“他们大概是认为人的肤色本来是一样的,但是有一部分人粗俗、无知、野蛮、心思丑陋,还不信仰上帝,所以遭到了上帝的厌弃,被变得又黑又丑。而一部分人善良又美丽,尊敬上帝,所以被上帝偏爱,被赐予了白得像日光一样的皮肤、花不完的钱,以及死后的进入天堂的资格。”
苏一夏:“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篇,至于博爱且愿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上帝为什么会不原谅黑新娘和养母,这就是当时的白种人的心理了,宗教和信仰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
傅恒挑了挑眉:“但是,后来美洲的黑奴也信仰上帝了,你这个解释不全面。”
苏一夏“哼”了一声:“那我就说个全面的。第二种分析来了,你听好了啊。随着文化的演变,黑人也开始信仰上帝,但是他们大部分信仰的是伊斯教,而美洲的白人主要信仰基教。在基教中,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认为圣子耶稣和上帝是同一个人,而伊斯教,认为上帝是上帝,耶稣只是一个先知,是人。”
“白新娘、黑新娘和养母对‘上帝变成的穷人’截然不同的态度,间接反映了两个宗教对耶稣的态度,和他们的神论。”
苏一夏得意的看了傅恒一眼,继续说:“之后的意义就很简单了,黑奴在美洲挣扎求生,为了活下去当然要不择手段往上爬,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奴仆媚主、欺主的例子就没少过,这是人类的劣根性和本能,跟所处的环境大小没关系。”
“巫婆养母用妖术弄昏哥哥的双眼、堵住白新娘的耳朵、弄昏国王的眼睛,这些都在暗示奴仆会胆大包天的欺瞒主人一些事,以便自己从中获利。”
苏一夏犹豫了一下:“其实,我觉得故事的后半部分影射了黑奴解放运动,白新娘被推到河里、黑新娘和养母像是开了挂一样搅弄风云,代表着解放运动在M国内掀起的动乱和战争,而国王砍掉鸭子的脖子后鸭子变回白新娘,暗示着M国政府在这场运动中虽然退让了一些,但最终胜利的依然是他们,有以小换大、断尾求生或者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
傅恒狂吹:“小一分析的真好。”
苏一夏惊讶:“你没什么要补充的?”
傅恒微微一笑:“这次你从大处着眼,那我就从小处分析。我觉得,这个故事反映了两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个是禁断之恋,一个是渣男。”
苏一夏:“……”
傅恒认真道:“哥哥雷吉纳为什么那么多年都不画白新娘的画像,非要等她变白变美了之后才画她,还挂在房间里天天看?这是起了色心。而国王要娶白新娘时,雷吉纳不仅不阻止,还亲自送亲,这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为荣华富贵做出的取舍。被巫婆弄昏了眼就认不出自己的妹妹,最直接的说明了他只看脸啊。”
“真渣。”
苏一夏:“……”
傅恒继续:“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国王是个爱美色的昏君,只看了画像,就能把情深的亡妻抛到脑后。而被糊了眼就不知道自己身边人的真身,这说明他闭塞言路,不听谏言。但是故事里,国王又听了侍从的报告看画像、听厨子的报告亲自到厨房,说明他只对美人色相、稀奇古怪的事感兴趣,贪图享乐、昏庸无道。”
“既是渣男,又是昏君。”
苏一夏:“……”
苏一夏:“你开心就好。”
这次,苏一夏和傅恒都没有试图去说服对方,各自发表了意见后就不再深究,转而开始在田地里找野鸡和兔子,准备打了来当晚饭。
他们抓了只兔子,打了只野鸡,还掏了一窝野鸡蛋,正在兴致勃勃的烤鸡蛋的时候,观望了许久的少女和妇人走了过来,大声说:“天黑了,我们也要吃饭!”
苏一夏一口回绝:“不许吃!”
少女气愤道:“你太过分了!我要告诉雷吉纳,让他教训你!”
苏一夏动作一顿,奇异道:“雷吉纳是我哥哥吧?”
妇人眼睛一亮:“你还知道?!死丫头,让雷吉纳打死你!”
苏一夏一头雾水,傅恒却看出了门道,凑到她耳边说:“她们以为你被魔鬼附身了,打不过你只能先屈服,但是发现你还记得雷吉纳后,就以为你变回来了,或者是即便被附身也听从雷吉纳的话,所以拿他吓唬你。”
苏一夏:“有病吧她们?”
傅恒嗤嗤笑了,在火光映照下的面庞倒是显得有几分可爱:“她们没病,我猜,雷吉纳的父亲死得很早,雷吉纳被妇人抚养长大,对她又敬又怕,十分听她的话。而雷吉纳对亲妹妹,大概是既亲近又忍不住把委屈和怒火发泄在她身上吧,而他是妹妹唯一的依靠,所以妹妹对他也是惧怕、讨好、敬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