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傻子赔得不轻。
因为大汉也会烧玻璃,将作监早已攻克了烧制玻璃的技术难关,比西域本地还便宜,只是没有大规模的向民间倾销,烧制成本不低,价格不亲民。
主要是认可度不高,汉人还是喜欢玉石,特别青睐白玉。
对琉璃的追捧要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之后才开始,因为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
烧制玻璃的温度大概在一千两百度以上,跟烧制瓷器的温度差不多,高炉炼钢的炉温能达到一千六百度以上,怎么可能烧不出玻璃来?
可惜无法完全去除原料里的杂质,烧不出无色透明的玻璃镜片,这一点让刘襄很无奈,他还想着大批量的制造望远镜呢,只能耐心的等待技术再次突破。
巡视关塞之后,又等了两天,寒流方才过去,气温开始回暖,羽林军沿着结冰的黄河河道南下,过北地郡,走萧关,顺着泾水回到长安之时,已是十一月份。
刚回来就接到了几个好消息:新式农具三铧犁制作成功,六行耧改进成功,水锤技术突破,钻孔技术突破,新式织绫机制作成功。
每一项都代表着生产效率的提升。
几项新技术,强军富民,能把大汉带到更高的高度。
现在大汉翻地的主流耕犁,是由范贤发明的短犁,改进而来的曲辕犁,这种只用一头牛拉动的农具,节省力气,适合小地块耕作。
但大规模开荒,用的还是二牛抬杠犁,只有一组犁铧,效率不高。复式犁铧早就在将作监的研发序列之中,过去几年一直不成功,主要是太费力气,两头牛拉不动。
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还有六行耧,那是西汉之时就制作出来的播种工具,但没有大规模推广,因为下种不均匀,太浪费种粮。
一人一天播种六百亩,那又怎么样呢?种地也是要成本的,光播种快可不行。
百姓的认可度不高。
改进六行耧势在必行。
还有老式织绫机,是五十根经线五十蹑,六十根经线六十蹑,蹑是脚踩的踏具,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这种织绫机非常笨拙。
工人累得满身流汗,生产效率却很低,织一匹绫要一到两个月。
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踏具,改成十二蹑。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效率也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
水锤技术和钻孔技术都是加入了齿轮和杠杆传动,让锤头和钻头更加有力,军械制造效率大增,锻造的质量也有所提升。
这几项新技术都避不开一个人的名字:扶风人马钧马德衡。
马钧是三国时期的大发明家,刘襄早就派人寻找,如今,终于收到了将作监。
这是个国家支柱级别的大才,必须得见一见。
“即刻招马钧觐见!”
刘襄有些迫不及待。
“陛下,大宴快开始了,何不等到明日再招人来见?”内侍小心翼翼的提醒,宫中赐宴,百官应邀,不好耽误时辰的。
“吃饭着什么急,让他们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