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工匠 (求打赏月票!)
陆林不理解,赵明诚尚且不懂何为人情世故,如何能得两位皇帝的喜欢。
正月里,那可是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汴京城中热闹极了,走南闯北的商旅都回家过年了,樊楼的生意十分火爆。
章纤云在家做掌柜算账,对着赵明诚感慨。
“夫君可知,如今物价越发的高了。我们莫不是应该多备些粮米,免得日后出了别的事情。”
赵明诚心道,涨价是好事,使劲涨,让老百姓都揭竿起义才是好事。
“那就买,多买些。”
章纤云其实想回章府看看,当初赵明诚还是跑章府很勤快的,三不五时回家。心中倒好,一年都不见得上章府一次。可是话到了嘴边,却出不了口。
赵明诚休假,也不在家享受所谓天伦之乐,和妻子儿女在一起,反而跑去军器监。
前几日,军器监又传出了机器轰鸣的声音,一股子黑烟从金属密闭管道里排出来,这个金属车头又开始动了。
赵明诚因为专搞发明技术,渐渐地赢得了工匠们的喜爱。他在西北一带很有名声,如今回到了汴京身在军器监,手底下都是汴京数一数二的工匠。
虽然是个芝麻大的官儿,没什么职权,可是手底下那帮工匠却是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
纵使手艺再高,见了赵明诚都是服服帖帖的,把他当大爷伺候。
没办法,这就是中国从古至今养成的风气。官本位体制,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儿,在民间士农工商群体之中那也是相当受人尊重的。
赵明诚本事确实不大,有那么点运气在身上,做了这个军器监监事。每天只看着大家做这一件事。因为制造的又不是杀伤力大的武器,花费的经费虽然拨的少,可是赵明诚不贪不挪,把兄弟们照顾的妥妥的。
很快就赢得了工匠群体的喜爱。
自从有人定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等级,工匠们的日子可就惨了,本来有些手艺活是看家的本事。可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世人的偏见。工匠既不如士人上得了台面,又不如商人来的体面。
久而久之,工匠的利益无人在意。
除非他们是为统治阶层服务,依附于某个权力群体,否则日子很难过;还有一类便是如李邦彦的父亲那般,李邦彦父亲是个银匠,开个铺子,半工半商,经营得好便也可小富一方。
总而言之,天底下大部分工匠,乃至于大宋因为鼓励发展工商业而豢养出来的大批量的手工业生产者,从事者都因为政策、环境,一直在社会上过着飘荡的日子。
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宋的工人其实是根本毫无地位可言的。
赵明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要搞个大作坊,他想要抓住社会转型的机会。
而他要成功,首先就得把这个动力机器做出来,不如此,没有人能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就是过节的日子,赵明诚也回作坊,轮班值守的禁卫见了都感动,何况那些工匠呢。当然,这期间也有几个深受赵明诚思想启发的工匠,他们认为赵明诚描述的东西,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