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眉头一紧。
“微臣知无不言。”
“如果有一天,朕驾崩了,你认为朝中谁来做继位之君比较好。”
园林里一片悄寂,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偶或一只鱼儿翻出水面打了个尾摆。
“太子年幼,若是继位,恐怕有权臣凌主之忧。”
赵似点点头。
“说的是。太子太年幼了。”而比起权臣凌主,赵似更厌恶的是后宫女子干政,把朝堂搞得鸡犬不宁。
自从有了刘皇后,后来的皇后、太后,一个个的都开始不安分。
赵似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子弱母强,祸乱国家。
“如果朕要在诸位王爷之中挑选一位嗣君,你认为谁最合适?”赵似忽地又问。
此时的赵明诚并不知道,赵似早已经将传位的事情交代给了赵挺之。
在赵似看来,赵挺之虽然愚蠢,可是胜在对大宋还有一片忠心;而最重要的是,赵挺之是寒门的代表,如果他在位,天下百姓会好过的多。
只要百姓好过了,朝代就不会灭亡。
赵挺之答应了赵似,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
今日赵似问赵明诚这种事情,一是想看看赵挺之是否真的那么忠诚,二是他希望赵明诚可以用他的方式,帮助未来的皇帝坐稳皇位。
“你素来机敏,怎么听到这个问题,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赵似看向一脸肃穆的赵明诚。
“微臣以为,恐怕是端王更合适。可是官家知道,微臣和端王有私交。”
“你为何用恐怕二字?难道说在你心目中,端王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以我宋的情况,臣强君弱,官商勾结,如果继位之君没有一定的手腕,恐怕很难压制住文武百官。可是端王殿下——”
“端王殿下如何?”
“城府有余,可是……太过贪玩。”
赵似闻言,顿时生笑,“好,说得好。不愧是至交。”
这两个人之间本就关系深厚,等到赵佶继位,他一定会更加器重赵明诚。
“明诚。真是个好名字,明白事理,诚心做事。少师极会教养儿子。”
“官家谬赞了。”
“日后,就由你好好看着端王爷,也——管着端王爷。”
赵似此话一出,赵明诚自然知道赵似要做什么了。
“官家——”
“此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朕会后续给你一道秘密诏书,若是日后端王有什么言行举止不端的地方,就由你来直言谏君。”
从此后,赵明诚整个人就被赵似临终前的言谈束缚住。
他要约束赵佶。
很快,张商英抵达了皇宫。
赵似仍旧在琼林院接见他,却是在一旁坐着,静静听赵明诚跟他讲以工代赈的道理。
张商英听了一席话,顿时茅塞顿开。全身缩起的毛孔,忽地在这一瞬间全部打开。
他满眼佩服地看着赵明诚,“侍郎真是经国之才,这个法子一举多得,而且能解决眼下最严重的问题。”
赵似本以为张商英会和他辩驳上一辩驳,没想到他居然完全同意赵明诚的看法。
“张相公,那按照你的看法,这件事能不能立刻施行呢?”
“当然能,而且此事还大有可为。”
“好。既然如此,朕就让你帮赵明诚完成此事。朕这就下诏,在全国推行以工代赈。此事,就由你赵明诚负责,朕会让上官相公相助于你,让三司协同帮你。”
“官家圣明。”
赵明诚和张商英几乎同时出言。
谁也没想到,继赵明诚刮了一股子蒸汽机的歪风邪气之后,又搞了个“以工代赈”。
这在大宋可是鲜少有的工程。
专门为了解决就业而开展的大型作坊招人、大型冶炼工场募工。
赵明诚出谋划策,张商英和上官均等人亲自给他写章程,拟条目,三人在半个月后就将以工代赈的法子推行出台。
当工部的告示悬挂在大宋各个城门处,中规中矩的工钱和待遇再加上大宋工部的落款,立刻吸引了大宋大部分混迹于底层的流民百姓。
以至于一些有田有产的人家,为了多赚营生,也纷纷投身入矿井、入作坊。
在赵明诚的指示下,大宋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熔炼炉,为的就是制造足够规模和数量的钢铁,以此钢铁用具替代木材,推动工业化进程。
于是大宋就出现了惊奇的一幕,大街上集满了穿着一样衣服、一样底裤的中青年,他们成群结队同一时辰上工、同一时辰下工。
因为数量极多,他们一从冶炼场出来,附近周围的街道都集满了穿着同样服色衣服的人。
他们聚集在酒馆下、聚集在杂食店铺前,踏踏实实地用新到手的工钱买吃买喝。
李清照独坐高楼上,听着楼下的匠人说着,“多亏了赵侍郎,否则我现在还在王府里当下等仆役,每日干的活比谁都累,拿的钱却比谁都少。”
“如今到了冶炼场,不说活累不累,起码有了衣服穿,还有了固定的工钱拿。每日中午还有一碗粥可以喝。”
这番话引起了大家心中的共鸣。
“说的是。若不是赵侍郎,我今天还要看家里老爷的脸色过活。哪比在冶炼场做事,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这些像雨点儿一样的称赞让人听得倍感亲切,李清照还是坐在高楼上,她第一次萌生了想要专门为一个人写一篇文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