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隋炀帝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短期内可能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和伤害,只是一味地在向前走,却没有注意到跟在他身后还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加上这个家伙穷奢极欲的表现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最后同样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也是必然的,对他奢侈、好面子的表现,李荩忱并不苟同。
李荩忱认为隋炀帝在做出来这么多造福千秋的事情之后还落得这样的下场,的确有些可惜,不过他需要做的并不是为这个已经消失于这个时代中的人扼腕叹息,而是想一想如何能够从中汲取教训。
既然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人不能理解朝廷的所作所为,那就干脆让他们先理解,这也是李荩忱广泛设立书院甚至鼓励私塾、私人书院建设以加快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目的。
名义上是私人书院或者更低一层类似于蒙学的私塾,但是背后都有朝廷的监管甚至于内府的直接支持,因此书院之中教授的内容统一并且可以说向上能够和官方大书院的内容接上,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教育之后,产生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
当他们意识到朝廷所做的那些所谓的“劳民伤财”的事情,实际上是真正有利于千秋后世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再站出来抨击挑衅,相反,他们还会成为朝廷的好“喉舌”,把这种思想一点一点的灌输下去,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受。
说得难听一点儿,这样做或许有“洗脑”的意思在,但是这绝对是让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更上一层楼的好办法。
华夏民族有着淳厚老实的性格,所求不过温饱,在乱世之中所求的也不过是安稳生活。这些劳民伤财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战争征伐在他们看来当然是有害的,因此他们会反对、甚至在压迫面前揭竿而起也是必然,毕竟华夏绝对不是一个好欺负的民族。
如果这个民族好欺负的话,那么试问华夏是如何从当初黄河边的两个小部落发展成汉唐这种伫立世界之巅的帝国的?
但是如果能够让各个阶层意识到,现在他们所做的这些、所付出的这些都是功在千秋、利在后人的事情,那么他们不但不会反对,反而会竭尽全力,哪怕是自己受冻挨饿,也要给后人一个吃得饱、穿得暖的好生活。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宁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民族生存、维护子孙后代之和平的思想,让这个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大风大浪,依旧在东方故土上屹立不倒。
李荩忱不需要转变什么思想,只需要通过文教的建设,让百姓能够理解自己,这就足够了。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让自己步隋炀帝的后尘,就算是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