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不能再等了,等下去他将彻底的失败。
女真人开始撤退,这一次没有莽古尔泰刚才潇洒,很多人被困住了,最后惨死当场。
公孙剑的脸上总算露出笑容,非常苦涩的笑容。
他不敢后退,因为后退的命令一旦发出,大周朝的军队会像被狼群闯入的羊圈,几乎等于全军覆没。于是,公孙剑在坚持,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人,也好过步兵面对骑兵时的撤退。
皇太极在这场消耗战中落败,他没法硬撑下去。
公孙剑获胜了,却是一场惨胜,看着周围遍地死尸的修罗场,他直想哭。
皇太极一战退回几十里,安营扎寨后仍心有余悸。
从小到大,皇太极东征西讨,经历的战事数不胜数,却从未见过今日的惨烈。
他感觉不可思议,明军表现出一种杆不畏死。
经过查点,女真死亡两万余人,另有几千人受伤颇重,完好无损的几乎没有。这样一来,哪怕轻伤不下火线,女真还能战斗的人最多只有两万。
莽古尔泰来了,他肩膀中了一枪,好在有皮甲护身,没有伤的太重。济尔哈朗也来了,他倒是没负伤,不过从朝鲜一路狂奔回来,实在是太疲劳。
皇太极看着作战地图,眉头一直紧锁着。
两位贝勒心情同样不美丽,他们至今还有点懵,怎么会这样?大周朝的军队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顽强?
皇太极知道答案,最基本的原因是明军变了,他们较之以前完全不同。营兵制变成了招募制,军卒类似于“雇佣军”的性质,从官位和收入方面鼓励,又增加政委做思想工作,配备更加先进,战斗力明显提升。
这样的明军推出来,未必战无不胜,却成为可以被打死、但不会被吓死的铁军。皇太极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仅仅一天的战斗让他死伤近半,明军可以补充兵源,他怎么办?
济尔哈朗觉得,应该一鼓作气,明日一早继续进兵,不把这些明国人打趴下,我们只能完蛋。
皇太极也想打,可是能够出动的仅剩两万人,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伤。
莽古尔泰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现在应该向盛京撤退,既然已经成立大清国,保住国都才是关键。
皇太极同样赞同,他料定稳妥的袁可立不会冒险,于是将更多的守卫兵力安排在辽阳,这的确阻挡了好多日子。
可辽阳破了,没等到他带军返回,这极大的打击了皇太极。
如此一来,相当于明军在大凌河以东有了落脚点,只要粮草充足,他们会像钉子一样镶在这里,死活都不会让你拔走。
于是皇太极动用了所有机动力量,这几乎是大清国能够派出的所有人,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激战。
从战果而言,他似乎胜了,可是对整体战局而言,他没能拔除钉子,只能体会如鲠在喉的痛感。
皇太极在犹豫,到底应该再接再厉与明军激战,还是退守盛京徐图再进。
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公孙剑没有进城,他坚持在城外安下营寨,调动随军医者救治伤患。
在看望这帮伤员之后,公孙剑没有上马,他想在营中走走。
刘文炳跟在后面,他顺利完成任务,接到了降将刘爱塔,返回后直接投入战场,在厮杀中很是威风了一阵。
陈奇瑜也来了,既然皇帝在城外,那指挥部就在城外,蓟辽督师袁可立来了,陈奇瑜这个军师自然要跟
着。
两人跟着皇帝,没有多说话。
现在的公孙剑有些伤感,他带领的五万大军伤亡过半,尤其是冲锋在前的三千营,七千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两千多,而且大多带着伤。
从战损比而言,大周朝又一次落败。
公孙剑为此伤心,将领们劝他,大周军队已经好久没有今天这样的勇猛了,能够打成这样已经是与女真对战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刘文炳问他,《大周日报》的记者在等着,今天的战役如何汇报?
还能如何汇报?公孙剑不愿意说谎,实话实说吧!
但是,公孙剑希望记者们多多挖掘,多报道将领们怎么想,军卒们说了什么,还有远在异乡的军兵都在思念家乡,但他们为了大周子民在前线勇猛作战。
败了就是败了,你说平手也可以,说惨胜也符合实际,反正公孙剑不打算改动伤亡数字。
刘文炳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如此了。
这场战役牵动着整个大周朝的神经,各府县都有人关注着战事进展,大周日报的消息会很快传遍全国。
皇帝选择了真实,并不渲染一场胜利,也不抹杀每一名战士的英勇,希望通过一个接一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而故事,是公孙剑要求记者去努力挖掘,越多越好,这玩意是构成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关键要素。
公孙剑回头看到了陈奇瑜,问道:“军师,有何建议?”
陈奇瑜答道:“陛下的安排非常妥当。”
明军没有全部龟缩城中,只有伤势较重的才运送辽阳城,其余人都在城外的营寨,挖壕沟,竖栅栏,貌似要做长期对抗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