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孟珙得到的待遇和标准,贾似道应该削职,发配大理寺。
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但是事实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理宗亲自下诏,表扬贾似道行事果断,做事决绝,能抓住时机决然行事,有大将之风,有名帅之境,国家有这样的人才,实在是难得。
枢密院和中书省接连发文去人,调配钱粮,贾似道要什么就给什么,予与欲求。
前后相差巨大的处理风格,让熟知整件事前因后果的人们,都看不大懂了,最后只能长叹一口气,摇摇头。
其实落在聪明人眼中,都会明白的。
说白了,孟珙是武人,是军阀。
贾似道是文臣,是靠得住的人。
前者只能利用,不能坐大。
后者值得培养,应当鼓励支持。
这就是差别的根源。
当然了,贾似道背后闪烁的利益纠葛和人情关系,作用也不小,但最根本的,还是在前面所说的那个理由上面。
所以纵然贾似道做出了与理宗和中枢大佬们愿望相勃的举动,甚至严重违逆了宋廷的初衷,有可能挑起与北方战端的开始,理宗和一众大佬,也会默认。
况且这件事并不大,不过收了一个降将嘛,得了一些土地嘛。
如果北方兴师问罪,大不了把人推出去砍了,把土地还了就行了。
哦,最多赔点岁币,没事,大宋有钱。
这件事就这么处理了。
贾似道派过去的官员,开始入驻大蒙古国河南行省的各处衙门,大宋的旗帜,开始各地城头高高的飘扬,中华大地的中原腹地,多年以后,第一次有了大宋的官署开衙办公,不少老百姓甚至觉得稀奇。
很多次,宋廷的游骑开始出现在汴梁的周边,洛阳一带也多了不少宋人的探子,收复两京,重新提上了理宗面前御桌的案头。
一切都很顺利,预想中北面的反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如期的来到,好像蒙古人也没有把这里当回事。
四川那边因为收复汉中的缘故,起了些波折,但也没有影响到全局。
很顺利。
从上到下,都这么想。
唯有沿着阴平小道奔袭,站在汉中城下的长孙弘,紧张万分。
他望着烽火烟尘遮蔽了的汉中城头,两道浓眉,深锁在一处,久久不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