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微风吹拂,天华寺内,一座小楼上,冯绪看着四周一片阡陌连天,只觉心旷神怡。
这么多田地,名为天华寺产,其实是他家,以及另外几个大户的。
而天华寺能屡次扩建,有了今日像模像样的规模,也是多亏了冯家牵头,几个大户慷慨相助。
所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天华寺香火鼎盛,而大户们的田产得以免租赋。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看手中的报纸。
报纸来自江陵,刊载着许多消息,这让常住家乡的冯绪,不需要去江陵,也能了解许多时事。
譬如,饶州乐安铜矿,开采量持续上升,预计今年全年,产铜能达到六百万斤,这可是不得了的数字。
所以,去饶州贩卖铜的商贾,不愁进不到货,江陵的铜价,明年年初或许会小降。
又有,郢州夏口,新建一座砖场,投产后,预计产量为每日一万块砖。
看到这里,冯绪觉得难以置信:每日产砖一万块?那得动用多少人手制砖、烧砖?
要用掉多少石炭?
烧这么多砖,卖得出去么?
他继续看下去,又看到一条消息:夏口对面,江北岸,夏首地区,要大兴土木,修建新的城池,和鲁山城互为犄角,扼守汉水航道。
而且,转运司官署会设在夏首新城,提刑司官署同样设在那里,往后,江沔地区的物资转运,以及案件审核,夏首官署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看到这里,冯绪有些心烦,将这“发行”于半个月前的“报纸”放到一旁,让僮仆收好。
朝廷调一万兵马,驻防夏首,此举意味深长,冯绪认为,朝廷调兵来江沔,目的之一,怕不是为了“检寺”,以及接下来的“检籍”、“检地”。
所以,为了保住家产,为了保住这么多不用交租的土地,以及耕种土地却不用向官府服劳役的隐户,今天这件事,必须闹大。
一定要见血,出人命。
死的人越多,越好。
冯绪将视线投向寺外,只见寺外道路远处,是一片旌旗招展。
那是检寺的地方官吏,在期限过后,见天华寺不配合,便带着官军来强行检寺。
要清查田产,对超额的田地征田租(今年秋天起),让至少七成和尚还俗,让至少六成寺户编为官府的编户民。
若让官府得逞,冯家的损失且不提,接下来,官府必然得寸进尺,开始检籍、检地。
一步退,步步退,所以冯绪决定要撑住天华寺这杆大旗,让官府的检寺闹得民怨沸腾,那么,后续的检籍和检地,就不了了之。
他的视线,转到官府队伍和寺庙之间的空地,那片空地上,聚集着大量百姓。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黑压压一片,如同一堵墙,堵在官府队伍前方
如果官府的队伍要强行入寺,就只能突破这群人,因为道路两旁都是水田,只能沿着这唯一一条土路前进。
对方一旦对这些手舞寸铁的百姓动手,就会出人命,死的人越多,激起的民愤就越大。
想到这里,冯绪嘴角微微上翘。
这些聚集起来、赤手空拳要保卫天华寺的人,要么是虔诚的信徒,要么是给寺庙耕种田地的寺户或佃农,还有被鼓动起来的普通百姓。
人数上千,群情激奋。
在冯绪的一番鼓动下,这些人都相信保护天华寺,就是积累功德,若出意外死了,也能转世投胎到富贵人家。
而那些寺户、佃农,被冯绪“提醒”,知道天华寺一旦被检寺,自己就会无地可种,养不活家人,度不过今年的冬天。
所以,这些人要和天华寺共存亡。
当然要共存亡,天华寺周边的地,可不是随便谁想种就能种的,这帮穷鬼,想当佃农,还得“懂事”。
“懂事”,就是要给孝敬,或者,让妻女给管事的“暖床”,伺候舒服了,才有地种。
妻女漂亮的,有好地种,妻女丑的,就种差地,有妻女却舍不得让妻女“暖床”的,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