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贯,已经是一套中等布面甲的价格,且这种连发弓在日常使用中,要经常保养,且耐不得水浸、扬尘、摔打,所以故障率较高。
贵、故障率较高,破甲能力不如弩,这就意味着连发弓无法大规模装备全军。
但是,可以针对性的装备某些队伍,譬如攻坚的精锐,亦或是侍卫。
连发弓的爆发射速,在六十步左右距离具备一定准头,可以瞬间压制敌军,亦或是伏击的刺客。
这才是连发弓的合适用法,至于野战的大威力远程兵器,其实早就有了,没必要花冤枉钱。
在李笠琢磨连发弓的时候,侍卫们清理场地,备好许多布面甲,以及连发弓和大量装好箭的箭匣。
不一会,诸皇子以及同伴们纷纷入内,向李笠行礼。
比赛随后开始,内容颇为刺激:
比赛分为红、蓝两方,红方站立不动,蓝方在六十步外,向红方快速接近。
红方用连发弓射箭,射特制的箭,目标是蓝方戴在脸上的白色铁面。
蓝方身着铠甲和特制头盔,带着特制铁面,赤手空拳,不许用手(胳膊)挡脸,不许脸朝下,只能想办法躲闪飞来箭矢,一边躲闪一边接近。
若蓝方在被红方射中铁面之前,冲过红方面前的横线,蓝方赢,反之,红方赢。
这种比赛,对蓝方不利,但比赛目的是磨炼人对来袭箭矢的忍耐力,让人不会因为箭矢横飞导致心惊胆战。
一如步兵要接受骑兵冲击训练那样。
与此同时,也是为了磨炼弓箭手的心境,让其能够以较为冷静的心态,直面快速逼近的敌人。
比赛开始,同样身着铠甲、戴头盔和铁面的李笠,在场边旁观,旁观的其他人同样如此穿着。
之所以这身打扮,是为了防止意外,避免被乱飞的流矢射中。
李笠见皇太子李昕一上来就接连躲过连续五箭,以蛇形走位向前冲,很高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错嘛!
做人不能忘本,他能有今天,靠的是赫赫战功,所以,他的儿子们,就要武德充沛,不能变成文弱书生。
因为在这个时代,不知兵的文弱书生,坐不稳江山。
南朝的士族,以骑马、能开强弓为粗鄙武夫的行为,所以历代皇室,为了融入士族圈,成为其中一份子,都会极力避免和“武”走得太近。
不仅如此,开国武勋们,为了融入士族圈,让家族成为士族的“同类”,子弟大多弃武从文,讳言出身“将门”。
这种“重文轻武”、对武人的歧视,自魏晋以来,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门阀政治的崛起,愈演愈烈。
所以,历史上,出身北朝的隋国统一天下,也是理所当然:江山是用刀砍下来的,不是用笔写出来的。
有鉴于此,李笠才不管清流们的风评如何,他的儿子们就要武德充沛。
到了年纪就去军中摸爬滚打,他要让儿子们亲近、熟悉军队,而不是和士族子弟成日里游山玩水、舞文弄墨。
所以,陪伴皇太子以及诸皇子骑马、射箭、习武的青少年,全都是将门子弟。
当中,既有表亲(黄家、彭家诸子),也有世交(梁森、武祥的儿子们),还有出身两淮、饶州、江州的武勋子弟。
当然,重武不等于轻文,文化学习不能落下,字要练,书要读,但陪伴皇太子、皇子读书的青少年,依旧是以将门子弟为主。
李笠想清楚了,皇太子和皇子们将来要娶的正室,也会以勋贵女为首选目标。
况且,那些极其讲究出身的士族,根本就看不起他一家。
李笠不在乎士族对自家的态度,也不打算和士族结亲:你们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们!
而且,李笠认为儿子们和士族子弟谈笑风生没什么用,将来能掌握军队,能带兵打仗、打胜仗,才是根本。
不然,天下豪杰无数,凭什么听李家父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