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战局最后的扭转,还是他们班有人组织起突击小组,以锥形阵突击“敌军大将”(最能打的那几个)成功。
才在教职工赶来之时,勉强获胜。
李笠听儿子兴致勃勃地将一场群架,讲解成战况激烈的“两军交锋”,很满意。
虽然中二了一些,但军校生打架就是要有这种气势和战术素养!!
“如何,你们班的同学,是好样的么?”李笠问,李?、李旼用力点头:“是好样的!”
“靠得住么?”
“靠得住!”
李笠心中高兴:你们认可同学,那不枉费我这当爹的办学校、送你们去读书了。
他满意,薛月嫦、薛月娥却听得心惊肉跳:宝贝儿子要是打架中出了意外,譬如手脚折了,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脑子被打坏了,怎么办?
“他们将来是要带兵上战场打仗的,怕受伤,可不行。”李笠对薛氏姊妹说道,并让两个儿子下去处理红肿。
这一关,算是过了。
“年轻人,火气旺,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精力过剩,总是要找个由头发泄一下。”
“这些纨绔子弟还有军人子弟们聚在一起打群架,总好过在外面欺男霸女、招摇过市。”
“放心,军校也有办法让他们合理合法的较劲,譬如各种比武。”
李笠安慰着两个心中惴惴的母亲:“当然,打架是不对的,学校也有处罚制度,打架,无论输赢,都要关禁闭。”
“但他们还是打了,这是他们权衡利弊的结果,男子汉有担当,不好么?”
薛氏姊妹哪里信李笠这番说辞,心疼儿子得紧。
李笠儿子多,死了、废了几个,也许无所谓,可她们的儿子就这几个,出事了,可怎么办?
但面上不会表现出来,点头称是。
既然“称是”,就不能一脸忧虑的坐着,薛月嫦趁热打铁:“陛下,接下来,预科学校要增设年级,接收十二岁以上学生?”
李笠点点头:“是,主要是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纨绔子弟们走正途,别被小人带着走歪了,这也能让家长们省心。”
薛月嫦有疑虑:“省心?或许诸位公、侯,以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亲自教导孩子吧?”
“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呢?”李笠看着薛月嫦,又看看薛月娥:
“家大业大,家里儿子自然就多,然而父亲只有一个,哪能一个个照顾周到?”
“这些孩子到了十一二岁,正是人憎狗嫌的时候,能有多少人有耐心,一个个认真教?平日里,还不是让儿子和玩伴玩耍,而做娘的,大多宠溺。”
这话,他不仅是说给薛氏姊妹、张丽华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儿子多当然好,但父亲若无法尽到教育儿子的责任,那么,这样的父亲是不合格的。
尤其儿子半大不大的时候,最不能缺少关注。
“十二到十八岁这段时间,正是人的三观成型的时期,必须有长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若错过了,日后再想扭回来,就难了。”
“别人家的孩子,长歪了,无非是欺负自家奴婢,或者兄弟反目,不相往来,可天家的孩子,一旦长歪了,那就容易出大事。”
“我也想陪着孩子们,陪着他们每个人玩耍,读书,娱乐,可分身无术,且时间有限。”
“那么,让他们从半大不大的时候开始,就在学校读书,和一群同学相处,过集体生活。”
“一起读书、练武、打猎、打架,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可不比长在深宫,成日里和宦官玩耍好得多?”
这就是张铤给他出的主意,为了防止皇太子(皇子)读书读傻、被人忽悠,那就在教育上做预防。
按照以往经验,对于皇太子(及其他皇子)的教育,一般来说,皇帝会请大儒给皇子当老师。
那么,这些大儒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然有意、无意的灌输儒家(或者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此,就会有三种可能:
一,皇太子(皇子)听过就忘,老师的说教,没什么影响。
二,半信半疑;三,全盘接受。
所以,皇太子的老师,因为是“专职一对一”的缘故,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政治倾向,而皇太子们的玩伴,极大概率在皇太子继位后,成为弄权的恩幸。
一个靠着当老师,一个靠着陪玩,就能左右皇帝的决策,这样的“晋升”方式,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风险太大了。
然而,对于皇太子(皇子)来说,老师和玩伴不可或缺,怎么办?
张铤认为,既然楚国已经办有军校以及“预科学校”,皇帝安排皇子年满十五岁就入预科学校读书,之后入军校接受军事教育。
那么,不如借助这个教育体系,将老师和玩伴给“群体化”,将学校的年级增加,入学门槛放低至十二岁。
一如为了避免独相导致权相的产生,皇帝用群相分担相权。
不如让皇太子(皇子)的老师变成学校的“群师”,玩伴变成同班同学这一“群伴”。
此外,每三年,换一个学校,换一批同学,能加大“稀释力度”,并确保皇太子(皇子)的同学,都是靠着成绩优秀、表现出色,才能和皇太子同班。
第一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这三年,在初级学校读书,学的是基础文化知识。
第二阶段,在初级学校毕业后的皇太子(皇子),进入预科学校读书,换一拨老师。
而同班同学,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排位,确定和皇太子(皇子)同班学习的资格。
第三阶段,在预科学校毕业的皇太子,进入军校学习。
同理,他在预科学校的同学们升学后,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分班,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皇太子同班同学。
那么,从十二岁,到二十一岁,九年的时间、三个阶段,皇太子的老师和同学(玩伴),换了三拨。
老师分三拨,三年一换,自然就无法对皇太子的政治倾向进行干预,无法给皇太子“洗脑”。
同学经过两次升学考试的筛选,那些只会溜须拍马、无心学习的人,自然就会被升学考试筛掉。
最后,陪着皇太子在军校读书的同学,至少都是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人。
当皇太子毕业,开始处理政务,这些同学,就是他最好的班底人选。
军校毕业的学生,本身就是青年军官团的一部分,自然会维护武人的地位,也利于皇太子亲近青年军官团,毕竟多了校友、同学的关系。
将来继位后,更有把握尽快掌握军队,获得军队基层的有力支持。
如此一代代循环下去,李笠那日担心的问题,至少发生的几率会大幅减少。
而这三级学校无论有无皇子就读,一直办学,如此,可以稳定培养年轻军官,并给军属、官宦子弟一条稳定、可行的上升途径。
这办法简单可行,李笠其实也能想到,只是关心则乱,总想着自己子孙可能会被人忽悠,应对的策略便往大的方面去想。
却不知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就是很好的工具。
坚持实施起来,不仅可以避免子孙思想被人带歪,还能尽量防止子孙亲近小人。
李笠大概说了一番,点明一点:
“如果有人,能从十二岁入学开始,以同学的身份,陪伴皇子们走完九年求学路,那么,他本身就经受住了考验。”
“有资格成为皇子将来开府、视事的班底人选。”
李笠说到这里,看着两个当娘的:“用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皇子们提供、选拔良师益友,可不比我们给他找单独的老师,找单独的玩伴,好得多?”
这么一说,薛月嫦和薛月娥理解了,张丽华也若有所思。
但一想到接下来,儿子只要在校读书,就有和同学打群架打得鼻青脸肿的可能,当娘的又开始坐立不安。
对此,李笠依旧看得开:“年轻人火气大,一言不合就约架,打起架来不讲武德,往脸上招呼,这算什么呢?打完架一起玩耍,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能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好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也省不少心。”
“再说,我们总不能护他们一辈子,将来的路,他们得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