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兴:“公司成立,实际快一年了,去年10月成立的。但真正发展起来,就是这半年的事情。”
“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或者说,不能再好了。”
参观完工厂和实验室,又亲眼看到了巨大的LED屏幕。奚风华和成万安夫妇对儿子建立的事业,有了感官上的直接认识。
光电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一百来人的规模,在大型企业里,连个分厂都比不了。从面积上看,整个商城三楼的面积,目测也就是600左右平方米。
但精致的半导体设备,与奚风华夫妇工作单位常见的各种粗笨机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儿子上大学以后的变化,算是一日千里,每个学期总是能弄出些事情来。这次亲身来到冰城,才体会到孩子的成就。
光电科研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LED大屏,已经开始稳定量产,像印钞机一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奚风华是搞审计工作的,千万级别的项目也没少遇到。但从未想像过这个级别的数字,居然出现在儿子公司的手里。
这个印象,在与公司的员工接触后更加深刻。两个公司,一个实验室,三个车间,百十号人,都在靠这个系统维生。
这些好像都是一夜就突然发生的事情。儿子寒假带回公司成立的消息,仿佛就在昨日!
“过半年,只要再等半年,等我们的新厂房建好后,那时候,这间公司,才算真正的成型。”
成永兴总是觉得,眼前的东西,有点拿不出手。
在父母面前,不自觉的,他总想拿出最好的东西出来,收获更多的表扬。
“可惜了。我这个寒假肯定来不了,我们学校肯定会组织补课的。”
成永丽对来冰城,很感兴趣。哥哥有车,有房,各种条件,甚至比家里还要好。
“等你考上大学,再来吧。”
————————
“来,看看报纸。”
成永兴有事情回实验室了,张燕陪在左右。
“这些报纸怎么这么旧啊?这都是过期的报纸吧。”
成永丽随便翻了一下,发现了异常。
“不是过期的报纸,这些是我们特意收集的。你看,每张都有我们公司的消息。”报纸合订本,是办公室特意收集的。其中涵盖了从青报到冰城晚报的各级报刊。“这里有成总的照片。”
“真的唉,妈!我哥上报纸了唉。”成永兴在大会上发言的照片,登上了冰城日报。
“知道了,我们在看。”
奚风华夫妇,接过了另一份报纸,阅读了起来。
儿子上报纸的消息,寒假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但是由于没有渠道,也就没有见过。冰城的本地报纸,在春城根本见不到。青报算是中央大报,但只是在高校中有影响力。
“这些报纸,我们能带走一份吗?”
奚风华对眼前的报纸,有些爱不释手。要是在她自己单位,早就用剪子把想要的内容剪走了。
“我这里准备了一份,虽然不全,但大概都有。”
张燕这两天没少张罗,跑前跑后。成永兴并不是总有时间,张燕就担当起了半个主人。
她跟两位父母在饭桌上谈起这段时间的变化,对这个工作和公司对她的信任表示了感激。
她自己一个人抚养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在来光电前,工厂效益也不好,家庭生活主要是靠父母接济,家里人对她的态度多有看不起。
来了的这九个多月,总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五。这使她在家里的地位急剧提高。
而且在工作上,成永兴对她也没有少照顾。生活上,请二老放心,她会尽量照顾好他们儿子,她会起到一个大姐的作用。
这番交心后,大家都很动情。
成永兴以前是有些忽略了这位默默奉献的大姐。她的年龄才34岁,以后世的眼光看来,正是风华绝代的年龄。
也许在校园的环境里,大家离得太近,再被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们对比,让大家忽略了,她也算是位年轻漂亮的女士。
————————
既然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助手,要给她一个好的交代。毕竟承前启后,第一桶金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张燕的学历虽然不高,但待人处事的能力,学习的能力都不错。基本没有犯过重复性的错误。
哪有什么人,生而知之。
而且,伴随着事业的不断成长,成永兴也需要一个可信的助手。
随着企业逐渐的正规化,公司的管理人员不缺了。但随着管理体系的复杂化,另一种职能的人员,就有必要了,那就是审计和监督。
当然了,不排除张姐在不断有新管理人员入场的情况下,产生危机意识,这次是打亲情牌。这也是人之常情,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父母对张燕的感言很满意,也托她多照顾儿子的生活。
成永兴也没有什么需要照顾的。洗衣服都是洗衣机,吃饭都是食堂,生活简单得很。但是张燕的一番好意总是要记下的。
可能没有人知道,正是通过这次对话,张燕成功地走进了成永兴的心理安全区。
————————
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是永远的核心话题。奚风华和爱人终于见到了孩子就读的学校。
凭良心说,工大确实比她推荐给孩子的学校要好一些。
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即使离家读书,还能不断能拿回好成绩回来。
张燕算是孩子的手下了吧,儿子还没有毕业就有了事业,现在算是个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