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大船靠岸,吕留良引着朱慈煊走在最前头,后面跟着的才是柳如是;接着是顾炎武等人。
朱慈煊在甲板上没走几步,便见码头两侧站着两队明军官兵,见码头上一位中年书生领着一个书童,大踏步向大船奔来。
他抬头凝视而望,见这中年书生头戴方巾,身穿葛布长衫,一身明朝衣冠,与旁边赵三等人留着的鼠尾辫子相比,真是说不出的风流潇洒,料想这人就是张煌言了。
而跟在他后面的少年,比自己略小一两岁,应该就是历史中舍弃生命,与张煌言共赴国难的书童杨冠玉了。
“慈叶大师大驾光临,真是令鄙地蓬荜生辉!”
张煌言轻轻一跃,跳到了甲板上,踏步而来,朝朱慈煊一揖到地。
“小僧慈叶拜见苍水先生,”朱慈煊如何敢受他的大礼,也合十到地,作为回礼。
礼毕之后,朱慈煊抬起头,望向张煌言,恰好张煌言也望向自己。
四目相触,电光火石之间,这两个,将在接下来三十年里,一起并肩缔结大明帝国的大人物都在尽量给对方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同时也飞快得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对方的为人作出判断。
宁静,温暖,干净!
这便是张煌言第一次给朱慈煊留下的印象!
他不过瞧了张煌言一眼,心便莫名的宁静下来。
再看第二眼,心头涌出一股温暖的感觉;
再看第三眼,觉得对方整个人仿佛透明一般,不需要猜测,便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这三种感觉,朱慈煊多少也可以在自己的几位老师身上得道;但却大相径庭。
沐天波让他宁静、温暖、干净,是因为多年陪伴产生的如父亲般的精神依赖;
李定国让他宁静、温暖、干净,是因为李定国拥有着最强大的力量,最忠诚的品德;
但张煌言带给他的宁静、温暖、干净是他自己,与陪伴无关、与力量无关、也与忠诚无关。
这个时候,朱慈煊脑海中只有四个字,上善若水,张苍水,真的是人如其名呀!
同一时刻,朱慈煊也给张煌言留下了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
空灵!
这是后来张煌言回忆第一次见到朱慈煊的印象。
陛下的眼神明明一片空净、透彻;但却令人不可捉摸,高不可测。
陛下的目光中透露出的坚毅可以将不同已见的人拒之千里,却有着莫名的亲和力!
陛下明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目光却深邃如渊,仿佛可以看透数百年的岁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