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朱慈煊和张煌言接风的酒席上,郑军第二号人物建平候郑泰本欲‘将’郑成功一军,借助张煌言兵部尚书身份阻止其出兵台湾;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因为朱慈煊这个穿越人物的出现,先前‘旗帜鲜明反对出兵’的张煌言竟然变成了‘主战派’,反将了自己一军,如此一来,‘出兵台湾’这件军国大事便铁板钉钉确定下来。
这比历史中郑成功敲定出兵台湾早了足足一个月。一个月时间,对于面临粮食危机的郑成功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相当于给郑成功送了一份厚重无比的见面礼。
呵呵,开局不错,朱慈煊对自己表示满意。
但是,这次自己面对的是郑成功;那可是后世史学家都争议不定的枭雄人物,自己要改变他的命运,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到底一句话,郑成功并不会轻易相信自己;而自己似乎也不怎么相信对方。
似郑成功这种多疑的枭雄人物,如果自己表现得过于热情,只怕反增添了对方的疑虑;唯有以退为进,等待他自己主动找自己谈话。
反正自己可是晋王使者身份,又是为他消除劫难而来,他郑成功总归要找自己在小屋子密谈的。
酒宴之后,郑成功果然对朱慈煊刮目相看,将他与三位弟子单独安置在延平王府邸住下。
翌日,用完早饭,朱慈煊坚守着自己‘以静制动’的策略,照旧盘膝而坐,敲起木鱼,吟诵经文。三个弟子来拜会他,他也默不作声。
胡一清和姚启圣盘膝坐下,也一同念诵经文,反而是顾炎武沉不住气,神色焦急,在旁边不住踱步。
待了许久终于还是忍不住嘀咕道:“师尊,大战将至,国姓爷和张尚书定会找师尊商议战事,这吟诵经文,师尊暂且放下几日。”
朱慈煊仿佛没有听见一般,动也不动。
顾炎武急的连连跺脚,推了推姚启圣道:“三师弟,你平日里能言善辩,今日怎得哑巴了?”
“师兄多虑了,”姚启圣微微抬头,笑着望向顾炎武。
“净武,你倒是说来听听?”顾炎武对姚启圣这个突然冒出的师弟并不怎么认可,语气也带着不逊。
“师尊是西南使者,代表着晋王,国姓爷自会邀请师尊谈话,”姚启圣压低了声音。
“师尊既然是我大明钦差大臣,自应该主动过问军国大事,”顾炎武不服。
姚启圣淡淡道:“二师兄,你莫忘了,师尊乃是出家人,而战事乃是大凶,为佛祖所忌讳,国姓爷顿不会提及的。”
“不谈战事,那谈什么?”顾炎武脖子一昂,哼了一声。
“国姓爷通晓百家,聊聊佛法倒是可以。”姚启圣煞有其事得笑了笑。
“真是一派胡言!国姓爷岂有这份...“
“净文,你若是再多言,待会儿见了国姓爷,为师便求他留你在此做个参军可好?”顾
炎武没有说完,便被朱慈煊挥手喝止。
这一路以来,朱慈煊一直在观察他的三位弟子。
顾炎武名声在外,性格豪爽,品行高尚,博古通今;但不不擅长为人处世,而且带有知识分子的老毛病,眼高手低。这样的人,可以用来拉拢人心,在后世进政协或高校是个不错选择;但做实事却大为不堪,远不如姚启圣。
朱慈煊的猜想和姚启圣差不多。
郑成功性格多疑,尽管自己是西南晋王使者,又帮助他游说成功,出兵攻打台湾;但终究还是外人;战事具体安排,他不会直接与自己说的。
但是礼节上的招待,也不会少半点;应该很快,郑成功就会找自己这位代表晋王的使臣谈话了。
果然,不一会儿,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来访,向朱慈煊行了大礼,然后邀请朱慈煊前往法元寺赴约。
朱慈煊合十行礼后,也不管对方是真心还是试探,领着三个徒弟欣然前往。
一到寺中,见郑成功正与几位长眉老僧在一起谈论佛法,先行了礼数,接着便加入了经文辩论。
朱慈煊这两年来静心修佛,虽然是刻意伪装,但对佛经经文已经非常熟悉,加之多了前世的阅历,对于经文之说信手拈来,金口一张,便引得众位高僧和郑成功齐声喝彩。
待日落时分,朱慈煊与众位高僧聊得兴致浓浓,便趁机拒绝了郑成功的邀请,坚持留在寺庙住下,他说话之时,整个人与庙宇浑然一体,止住了郑成功的劝告。
郑成功临别之时,朱慈煊欣喜的发现,对方望向自己的目光开始变得和善、真诚许多。
他不由感叹起来,这一身的袈裟真是通往乱世枭雄内心最快的桥梁呀!
昔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是凭着一身袈裟让嗜杀多疑的朱棣视其为人生唯一知己!
与朱棣这头吃人的猛虎相比,郑成功可谓是一头乖巧的小绵羊!
朱慈煊既然决意在庙中住下,便将自己当作了真正的僧人。他曾经在缅地寺庙常住,对于僧人的生活早已经习惯。这一住下来便是六日,期间郑成功每日派世子郑经前来问候,朱慈煊总是沉迷在佛经之中,寡言少语应对。
但他心中却是跟明镜似的,郑成功要出兵台湾,势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但出兵之前,他十有八九会跟自己有一次深入的交流;
其一,他定会表面自己忠于永历皇帝的立场,以解决自己的站队问题;
其二,他应该会提及自己将面临的劫难。
…..
到了第七日,郑成功终于亲自出现在法元寺,请求朱慈煊为其母亲超度。
郑成功的父亲虽然归降满清,但他的母亲却在十多年前死于满清之手。郑成功以礼法治理属地,孝道是必须恪守的。
超度是朱慈煊的本行,他欣然受之。
待超度完,郑成功跪在母亲碑前,叩首痛哭:“母上亡于建奴,已十余载,儿至今未能驱逐建奴,为母上报仇雪恨,真是不忠不孝,枉为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