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有三子,长子名谭,次名熙,也就是娶了曹植眼中的洛神甄宓后来又被曹丕给戴了绿帽子的那一位,而幼子则是袁尚。
袁尚一出生可谓是“亿兆光华临头顶,万千宠爱于一身”,其母刘夫人对他的宠溺自是不用多说,袁绍同样也视若珍宝偏爱有加,真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众所皆知,在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里,不管是皇室公卿也好,还是高第门阀也罢,素来都重规矩,他们选定继承人的标准都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然而,因对袁尚的偏爱让袁绍打破了这个规矩,袁绍打算立袁尚为袁家军新一届的领头人。
清朝毛宗岗曾说过:若执从父之见,则当以袁尚为嗣;若执立长之说,则当以袁谭为嗣。然使谭而能为泰伯,则尚可受之;谭而不能为泰伯,则尚不宜受之矣。使尚而能为叔齐,则谭可取之;尚而不能为叔齐,则谭不宜争之矣。
泰伯,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古公亶父的长子。当初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打算让位给幼子也就是姬昌的父亲季历,泰伯和二弟仲雍怕他们兄弟间起了罅隙,急忙避让,连夜迁居江东,并建国勾吴。
叔齐,当然就是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那一位了,他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三儿子。孤竹君病危,意欲立叔齐为孤竹国下一任君主。
结果呢,他自己认为“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他希望由他的兄长伯夷当国君,可惜他兄长是一个不好名利权术之人,也不想当这个国君,宁愿离开孤竹国也不愿违背父亲的遗愿。
于是乎,孤竹国的王位就这样交给了孤竹君的老二,伯夷和叔齐两位贤士双双出逃,从河北千里迢迢投奔陕西姬昌,恰逢姬昌病故,武王继位讨伐商纣。叩马而谏犹不得,于是采薇首阳山,作歌而亡。
毛宗岗话中的意思就很清晰了,如果袁谭能够像泰伯那样,那么袁尚则可继承袁绍的衣钵,否则必将遗祸;如果袁绍能够如叔齐那般,则袁谭亦可继承河北,不然同样乱起。
可惜,袁绍并不认识这位毛宗岗,自然也没有想过袁谭不是泰伯,而袁尚同样也不是叔齐,若是有朝一日他不在了,他的河北必将因袁谭兄弟而分崩离析。
贾诩的一席话,犹如当头一棒直接就把袁绍给敲懵了。
他的儿子,他当然清楚都是什么样的货色。
袁谭或有长子之风,也颇得辛评和郭图所敬,却因为他的原因与袁尚水火不容;袁尚倒是肖他,也想继承他的家业,可惜却没有他的胸怀和大局,对袁谭这个哥哥同样心存戒备。至于袁熙,不说也罢,他平素关心最少,一时之间倒也说不出多少优缺点,反正大概也就是浑浑噩噩吧。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若是他在,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他不在,而王黎又按照贾诩的计策当一回慢郎中的话,那么这哥俩阋于墙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不行,一定不能这样!
兄屠弟,弟弑兄,这都是人神共愤之事。绝对不能让他哥俩干出那种手足相残的事情来,否则自己将来如何重振袁氏一门,自己又如何去见九泉之下的祖宗呢?
这袁绍果然还是纸老虎,刚才还打算当一个死硬分子,转瞬间他的龟壳就被贾诩击得千疮百孔。
听闻贾诩的计策,袁绍先是打了一个寒颤接着又是一个激灵,擦了擦额角的冷汗,跳将起来朝着王黎就是一阵急吼:“文和先生此话差异,简直就是放屁,臭不可闻。
前将军,袁某听闻周太王古公亶父曰: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曾说道: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前将军,且不说袁某与你乃是故交,亦曾和你有同袍之宜,单是为了你的声名和仁义,你也不能这样干吧?否则,将来面对诸雄以及天下汹汹群情,你又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