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在桥蕤步兵和陈应水军两面夹击之下,很快就被夺占,桥蕤派驻两个步兵部守卫。鸠兹地区孙策本来就没有几个兵守卫,队伍开过去,鸠兹就到了手中,桥蕤派一个步兵部守卫。主力撤回马鞍山。张昀让桥蕤夺占秣陵与鸠兹只是为了刺激孙策,诱导其攻打,并无主动攻击其意图,假如真想夺占丹阳郡,现在是最佳时机,因为孙策在丹阳郡并无重兵驻防。
孙策是在江夏地区过的长江,他的计划是以讨伐袁术名义趁乱夺占荆州。
孙策在表面上占据了长江以南,但由于占据地区太大,来不及消化,不得不分兵守卫,这里五百,那里一千,导致能出征的主力只有一万。
孙策年少气盛,雄心万丈,很想一口就吃个大胖子,立即就成长为最强大诸侯。
长江以南当时在人们的心中属于偏僻蛮荒之地,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孙策自然把目光聚焦在中原,不甘心待在长江以南。
桥蕤占据马鞍山地区,孙策想过派兵驱逐,但鉴于张昀实力太强大,没敢动手。孙策怎么会想到,桥蕤占据马鞍山地区,是开矿建造炼炉的?桥蕤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建造了炼钢炉,还把那个地区建设成为了制造业基地,其产品源源不断跨过长江运往了张昀的控制区域。
正在江夏指挥作战的孙策,得知桥蕤攻占了秣陵消息,赶紧和周瑜张昭等商量对策。
周瑜主张立即回师丹阳郡,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夺回秣陵,强调秣陵的地理位置无比重要,失去秣陵扬州就失去了首节。丹阳郡治宛陵危在旦夕,必须派重兵驻防。宛陵失守,东吴就无立足之地。
众将都赞同周瑜意见,将领们大都年轻,正是血气方刚年纪,大都极为冲动,以为必须集结所有兵力和张昀决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孙策的长史张昭反对和张昀打仗,理由有两条,一是张昀假节钺,属于代天子出征,攻打张昀就相当于攻打天子,属于反叛之举。二是张昀兵多将广,战斗力无比强大。扬州虽然地域广阔,但能出的兵数量极其有限。攻打张昀,并无必胜把握。张昭说他是张昀的首席谋士张弘的族兄,他愿意前往拜访张弘,游说张昀劝其把秣陵归还孙策。
陶谦主政徐州时,张昭一直在徐州,陶谦没有启用他,甚至多有打压,陶谦死后,张昭还为陶谦写了悼文。
张昭非常崇拜张昀,但由于发现张昀已与陈登麋竺结亲,又启用了族弟张弘,觉得在张昀处他很难有好职位,就投奔了孙策,想通过和孙策一起创业,从而建立不世功勋。
事实上,孙策对张昭礼遇有加,不仅拜张昭为中郎将,还任其为长史,把文武之事全都交给了他。张昭在孙策集团中,拥有崇高地位。
张昭为孙策攻占江东六郡,统一扬州,立下汗马功劳。
周瑜等虽然是孙策的右膀右臂,但他们在孙策集团中的地位,暂时还不及张昭。
张昭的主张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众人仔细一想,以为还真是上策。嘴上说想和张昀决战,假如真要决战时,不管哪位将领都心知肚明,他们全都不是张昀的对手。淮水两侧至大江,全都已是张昀的地盘,张昀不必动用其他兵力,只是动用广陵陈登,合肥张勋,东吴就顶不住。再说了,张昀主力在寿春,一旦南下,就犹如大山压顶,东吴将被碾成粉末。
孙策不得不拍板请张昭带了人立即前往寿春,想办法游说张弘,通过张弘再游说张昀,恳请其归还秣陵和鸠兹。江夏交由部将镇守,亲率主力返回丹阳郡,防止桥蕤进一步南下。
后院已经起火,孙策哪还能不顾一切攻打袁术?对孙策来说,长江以南是他的地盘,任何势力都不许染指。丹阳郡地处核心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孙策丢不起。
桥蕤在张昀手中,只是一支小队伍,稍一动作,孙策的夺占荆州之宏伟计划,就不得不调整,而且立即感到了重大危机,被迫撤兵回防丹阳郡。
张昭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寿春后,立即拜见张弘。
张昭是张氏家族嫡长子,地位最高,张昭来访,张弘自然必须以最高礼仪接待。
张弘请张昭喝酒,张昭恳请张弘劝说张昀归还鸠兹与秣陵。
张弘看住张昭的眼睛,说:“在张氏家族,我得听您的,在外我们各为其主。我家主公代天子出征,发现秣陵和鸠兹被贼寇夺占,故派兵剿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秣陵和鸠兹是大汉疆土,并不是孙策私有领地,孙策凭什么要我家主公归还?无理也无据,兄长,我看您就不必为难小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