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9月17日,是我拿着省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到的日子。来到师院读书,我憧憬着将来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心中美滋滋的。
师院坐落在湖南省会长沙市岳麓山下。我刚来到师院,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兴奋:宽广的校园,高耸的教学楼,学生的红砖宿舍,庞大的操场……报到完毕,我立即跑到邮局,买了几十个信封和几十张邮票,再返回宿舍,趴在桌子上写信,急切地想把我在师院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每一个所认识的人。
班上的同学来自三湘四水,方言各异。报到的第二天,全班同学聚集在男生宿舍进行自我介绍,开始互相认识了。当时,本班共有44位同学,划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11人,其中8位男同学,3位女同学。
我被编在第一小组,小组的成员们决定,先由男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我叫聂厚实,来自湖南星沙。”一位个头稍矮,身材微胖的男同学操着星沙口音介绍说。
“我叫郭一督,是来自湖南郴州的知青。”这位同学老成持重,说着带有郴州口音的普通话。
“我叫刘卫东,复员军人,来自湖南武冈。”话音刚落,我打量着他,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穿着一身黄军装,精气神十足。
接着,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同学作自我介绍:“我叫黄发勇,老家浏阳,下放到云南省,这次是从云南来到这里的。”黄发勇的普通话比较地道,我饶有兴致地听他介绍着。
接下来,轮到一位讲湘西方言的同学介绍:“我叫王庄永,来自湖南湘西自治州。”这个同学是大高个,模样憨厚。
“我叫旷越西,来自湖南衡阳。”他身材瘦削,语速比较快,有点油腔滑调。
“大家好,我叫欧阳云星,来自郴州资兴。”确实,他的普通话带着资这次推荐上大学是属于第三批工农兵学员招生,国家决定要进行文化知识摸底考试。我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复习,心想,凭老底子考吧,考得好不好听天由命。
南岭公社共有四个名额,两位知青,两位农村回乡青年——乔洞村有三位,即我、朱顺玲、黄深秋,隔壁大队有一位姓陈的男同学。我们四人相约,一起按照通知的时间去湘南县城参加考试。南岭公社到湘南县城唯一的简易公路上,两天开一趟班车,我们既没有钱坐班车,时间上也来不及。于是,我们决定清晨出发,走山间小路,争取天黑前赶到县城。
那天,天蒙蒙亮,群山满是晨雾,我们四人踏上了山间小路,去往县城赶考。我们跋山涉水,路上的石头、沙子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脚被鞋里的沙子磨破了皮,肚子饥饿难耐,因为只吃了一点开水泡饭当早餐,胃里早已空空如也。一路上,我们只能喝一点山泉水,勒紧裤腰带。
正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一名年轻人开着一台空荡荡的拖拉机经过我们面前,他是到所市村拉水泥的。所市村离县城只有30多里路,于是我请他带我们一程。年轻人好说话,招呼我们上了拖拉机。
拖拉机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发出突突的声音,震撼山谷,沙石直掉我们的头顶,有几次还险些冲下悬崖。我们害怕了,于是急忙喊停,宁愿走下拖拉机,继续步行。看着年轻人开着拖拉机乐呵呵的走了,我在想,他可能也是不想搭人,怕出安全事故呢。
接下来,我们四人走走停停,轮流讲笑话来鼓舞士气。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笑话是:一个农民因为视力不好,把“湘南县人民银行”读成了“湘南县人民很行”,将“塔洞公社人民支行”念成了“塔洞公社人民又行”。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忘却了劳累和饥饿,终于在天黑前走到了离县城七八里路的地点——岭脚。
站在岭脚向县城望去,零零星星的灯光开始点缀夜空了。至此,我们一共走了约八十里山路,用了整整12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