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而得到了大唐天子的赏赐之后,他却没有忘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宗旨。
知晓了大唐的马种不佳,需要改良后,婉拒了天子要封赏的官职,再一次与一帮兄弟们背负起了行囊。
朝着极西之地进发,据说,从长安到那极西之地的尽头,足足有数万里之遥。
他们也足足走了数年,一路上,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生死边缘,遭遇过猛兽、狼群的袭击。
还有那些匪徒,甚至是某些心怀敌意的国家军队的袭击。
可最终,他们没有忘记大唐,没有忘记故乡的亲人,更不忘家乡的马种改良。
最终,从数万里之外的极西之地,带回来了极其优秀的马种,而在程三郎、李恪等一干年轻才俊的集思广义之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原本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数代人才能够完成的马种改良国策,说不定可以在五到八年之内达成。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被孔祭酒、许侍郎、萧舍人等原本同样很不屑程三郎等年轻才俊的官员们。
带着一种懊悔与羞愧的情绪,给讲述了出来,并且表达了他们这些上了年轻的文坛巨匠、儒学宗师们对于年轻人的嘉许和赞美。
看到了这样的文章,让国子监诸学的学子们都十分的兴奋,特别是那些勋贵世家的纨绔子弟们。
咋的,谁敢说咱们这些纨绔子弟就不能成国家栋梁了?
至于那程家的老四老五这两位动手能力极强,社交能力也很强的学霸,以及那些在份在报纸上留名的纨绔子弟的弟弟们。
都同样得到了一干同学们的追捧与吹捧。
至于那些宗族观念极强的世家大族的子弟,很少有到国子监诸学来读书的。
因为他们的人材,都是在各家各族的宗学里边培养出来的,而且还得日以继夜的洗脑。
让他们明白,你们读书学习知识和文化,为的可不仅仅是去朝廷做官,而是要努力学习做了官员之后,怎么能够为宗族带来好处和利益。
所以,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自然五宗七姓一类的世家大族,是不愿意让自家的才俊精英去往国子监接受忠君爱国那一套。
哪怕是偶尔派去一些年轻人应应景,都是一些宗里边没啥出息,情商与智商都一般的中等生。
去了就是为了厮混个日子,好歹也向朝廷表明态度,我们也很听朝廷的话,看,我们家也有才俊在朝廷的官学读书。
而这些不受宗族内关注的学子,对于程三郎等一干纨绔子弟也相当的崇拜。
看看他们,成日被自家长辈嫌弃,觉得他们就是一帮子成日吃喝玩乐的废材。
可结果呢,干出来的一件件一桩桩大事情,自家的长辈怕一辈子都干不成一样。
总而言之,原本国子诸学的学生们,对于程三郎等恶名远扬的年轻才俊就报有善意与好感。
而今看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表率孔颖达都站出来赞扬,越发地让这些年轻人与荣有焉,一个二个兴奋不已地在那里高谈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