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英领着吴双等人来到外面,只见试验台上摆着一根粗大的炮管,下方以粗木为炮架,炮架下方装有轮子,可以推动大炮前进,粗略看来,这尊大炮已经和吴双所见过的红夷大炮有八分像了。
而且从性能上,似乎比红夷大炮还要优越几分,至少以钢铁铸造的炮管没有铜制的红夷大炮那么笨重。
吴双围着这尊大炮转了一圈,发现黄月英他们在吴双的草图上又做了一些改进。
首先是后膛的设计,原本吴双按照红夷大炮的设计,在后膛处开一个孔,每次需要往孔里填装火药,然后插入火绳点火,这样的设计导致每次发射完,后膛会残留许多火药残渣,这些残渣需要先清理干净才能再次填装,在时效上体验很差。
黄月英他们造出的这尊大炮,后膛采用的是拼接式的,即炮尾的部分像一个盖子,可以拆卸下来。装填火药包时,只需要将后盖拧开,将火药包填装进去,然后盖上后盖。最有意思的是,这后盖居然引进了木匠工艺,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后盖与后膛以榫卯的方式契合,如此技能方便操作,又大大增加了后盖与后膛的密封性。
吴双试着操作了一下,只需要将铁榫卸下,旋转半圈就可以卸下后盖,这样清理起后膛来非常快,装填火药包也很快。
其次,火药包也设置了自动点火装置,铁皮内部有火石与火药相接,火石所在的部位,则与大炮后膛击发按钮相连,开炮时,击打后膛处的击发按钮,便会将后膛内部的撞针击打在火药包的点火装置,从而引爆堂内的火药包。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改进,则是装填炮弹的方式。、
吴双自己都没有料到,黄月英他们竟然能够改进炮弹的填装方式,要知道,最先出现的红夷大炮,包括后来发明的迫击炮,其装填炮弹的方式都是从前炮口装填,后膛则主要是装填火药。
眼前的这尊大炮,却是从后膛装炮弹的。将尾盖拧开后,炮架下有一个拉杆,将拉杆拉下去的话,推动炮弹的软木也随着被拉离炮管,此时只需要从后膛将炮弹塞进去,再还原拉杆,那软木又重新回到炮管处,并将炮弹与后膛隔开。
这个改进,虽然对陆战的大炮并没有多大影响,可是对于船上的大炮来说,是解决了最后的瓶颈。
若是在船舷安装大炮的话,由于炮身比较长,一般炮管是要伸出船外的,如此的话,便要从前端炮口装炮弹,会变得极难。不过现在有了后膛填装炮弹的设计就完全不一样了,以鄱阳号为例,若是能装上几十门火炮,那便是绝对的海上堡垒。
“来,我亲自试射一发,”吴双看得兴起,扭开后膛,要自己亲自试试效果。
诸葛亮从弹药箱中扛起一个铁球,“主公,先试试实心弹吧。”
这实心弹便是一个铁球,将铁球装进炮膛,再装进去一个火药包,旋紧后盖,插入铁榫,一发炮弹便蓄势待发了。
“等等,”黄月英走了上来,从袖中掏出两团棉球,“主公将这个塞入耳中。”
吴双接过棉球,咧嘴一笑,这黄月英当真是玲珑心思,什么都想得周到,吴双将棉球塞入耳中时,一旁的诸葛亮刘晔等人也默契的拿出棉球塞好。
“准备了。”吴双拿起铁锤,朝着那炮身一侧的击发按钮砸了下去。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