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发展,不出两年的功夫,除去原有的讽刺派、人情派、拟古派、侠义派这四类小说,另还异军突起了一现实派。
是的,女子独立走出家门,实现理想抱负已经不是痴人说梦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且看眼前,年甜恬知道四爷如此抬举她着实是不好意思极了,更是怕如此大跨步的举措会不会引起些个反作用,她自还没那个信心直面千余年来的封建礼教,总觉得这事儿须得慢慢的,润物细无声才是,如此才不至于事事上纲上线,犯了左的错误。
提心吊胆了两三个月,且都快到年底了,谁道形势竟还是一片大好,便是有些个不情愿的声音也早已被民意淹没了,四爷有叫粘杆处收集民间传闻和风向的习惯,每十日便要听人说上一说,自然也瞧过那些个传记小说。
这些故事多是一个套路,多半是女子满腹学识不得家中重视,反倒逼迫她嫁人相夫教子,抑或是被哪家的纨绔子弟看中了样貌,非要强娶、、、、、、
且看到这儿,四爷便也知寻常待女子太多是肤浅,只见其表不闻其心,亦不管女子情愿不情愿便做主婚事,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是千年来的老规矩了,可再怎么老规矩也不可不讲人情。
世间的事要比书中所言残酷百倍,四爷和年甜恬深以为然,且商量着,等大清稍平稳后,女子地位渐渐提上来了,便也将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稍放开些,不许盲婚哑嫁,人一辈子就这么短,硬是叫两个从来没见过的人一块儿过日子,想想便是难受。
百姓日子水生火热时最是期盼平稳与温饱,待温饱已然不是问题之后,物质上精神上定然有所追求,在法度之下越来越开放自由是大势所趋。
四爷已然有这个先见,想着便是他和小格格不提前商议此事,这些也不是他可控的,且得提前计划着、引导着大势罢了。
如此一直忙活到年底,四爷和年甜恬这才算是稍松了一口气,四爷封笔休朝,年甜恬也暂跟着不管那么多事儿了,不过要说日日像以前一般闲的发慌也不至于。
来年二月里便该县试了,这是第一届考理学,此热闹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文举武举。眼下先是统计各乡各县各府的报名情况,年甜恬日日且盯着呢。
眼下好不容易有女子出人头地的机会了,年甜恬自是希望更多的女性能站起来,为自己,为姐妹和女儿做些榜样。
可只怕规矩压人,若是这节骨眼儿又有孕了只怕还得再等一年,眼下的女子多是被条条框框压得不敢有了什么主见,怀孩子是一遭,生孩子又是一遭,且有孩子了,怕是又不舍得丢家里叫旁人照顾了。
高门里的姑娘还好些,左右只管生,不管照顾的,可越是贫苦的只怕越是脱不开身,又是照顾夫君又是照顾孩子,时而还得兼顾家务和农活,如此已然够艰难的了,又有什么时间去学习去考试呢?
怕是不消得当爷们儿去约束,她自个儿便没那么大的心了,眼下抛开额娘的身份,抛开妻子的身份着实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