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笑的说道:“甘兄想的太过容易,稻种如今就这一筐,怎么推广,而且就算你把稻种给到百姓的手里,人家种不种还是另说,百姓如何分辨这个稻种是好是坏,辛辛苦苦一年,最后颗粒无收又该如何。”
这么一说完,甘宁冷静了下来,又问到:“那刘兄可有解决的办法?”
刘璋思考了一下说道:
“办法自然是有的,先先将稻种试种下来,有效果了再大规模推广种植,到时稻种也会多出许多,百姓口口相传时,就是最恰当的时机。”
但这个事情还得先说服自己的父亲刘焉,空口白话也没有说服力,干脆找老爹给自己划一片实验田。
先培育稻苗,种出来成果以后在进行推广,想必任谁看到了一年两熟而且产量大增的稻子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想通了这些关节,刘璋在想该如何把甘宁留下呢,要不让老爹给甘宁个屯田曲长,农忙就种地,农闲就训练,一举多得,这样长期接触下来,不怕折服不了你甘宁。
刘璋这时突然起身,郑重的对着甘宁抱拳说道:“兴霸兄,实不相瞒,我父亲乃益州牧刘焉,我与兴霸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也知道兴霸兄一身本事,不妨先与我一同操持种稻一事如何。”
甘宁知道了刘璋的父亲是益州牧刘焉后也没有震惊,仿佛早有所料。
甘宁思考了一下,反正自己现在刚回益州,之前的锦帆兄弟已经许久不见了,而且从遇见刘璋开始,刘璋就对他很尊重,眼神当中也不似作假,不如先跟着刘璋一阵子,看看他有什么本事再说,笑着答应下来。
听到甘宁答应,刘璋脸上也露出来高兴的神色,立即拉着甘宁去刘焉那里汇报这个好消息。
一行人到了州牧府之后,刘焉正在和吴懿、贾龙、张鲁、张修等人商议安抚叛乱的事宜。
半个时辰后,刘焉来到刘璋的面前,关心的问道到:“我儿身体可康复,这些日子受苦了,过些时日带你去城外狩猎游玩可好。”
刘璋听见刘焉的关切话语,也是心里一暖,对刘焉行了一礼之后说道:
“见过父亲大人,劳烦父亲担心,我身体已痊愈。”
随后向刘焉介绍道:“这位是方才城中认识俊杰甘宁,甘兴霸,武艺高强,乃是有大本事的人,我二人一见如故。”
刘焉闻言看向了一边站着的甘宁,只见甘宁高大威猛,确实有股凶悍之气,气势不比军中大将差多少,笑着夸奖了一句:“嗯,不错,我儿眼光不赖。”
甘宁看刘焉夸奖自己,也赶紧向刘焉行礼说道:
“见过州牧大人。”
此时甘宁心里特别感动,相识虽然不久,刘璋却向刘焉这么卖力的介绍他,心底却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刘焉此时心里想到,我儿经历了变故以后也开始成长了,知道结交俊杰了。
他自己就不是个安分的人,活了半辈子,初拜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在官场浮沉半生,不说多智近妖,起码得是老谋深算了吧,看人的本领还是有的,起码刘璋这次领来的甘宁看着确实有点本事。
但观其本人似有桀骜之气,以后在刘璋身边做事,不知道刘璋能不能有本事降伏他了。
在刘焉正在想事情的时候,刘璋开口说到:“父亲,我在来的途中发现一神物,父亲请看。”
说着的同时把稻种拿给了刘焉,又说道:
“此稻种,一年可两熟,这稻种特性是耐旱,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刘璋见到刘焉被自己说的话吸引,趁机又说道:“我想请父亲赐给我500人,我带领他们进行试种,若是成了,全益州上下百姓都会感激父亲你的。”
这是来要人要钱来了,开垦土地要人,这五百人的开销是钱,但是目的确实为了刘焉治下稳定。
刘焉现在家大业大不会差这点钱,但需要稳定,他发觉这个小儿子大病初愈后,跟生病前不一样了,知道给他分忧了。
刘焉听着刘璋说的话若有所思将绵竹十里外的一片闲置的土地给了刘璋,只是担心他从来没中过地,能不能办成这个事情。
刘焉不知道的是刘璋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四体不勤,懦弱无能的刘璋了。
身体里存在的是二十一世纪五好青年,种地都是小儿科,现在虽然还不是很适应这个古代的社会。
但是刘璋可以一边观察一边适应,过目不忘的本领加上熟知历史的发展,给刘璋一个机会,必然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