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惨烈的。
不过它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经过长平一战,白起这个名字开始被人得知,哪怕几千年后的华夏,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的事迹,依然在民间流传,褒贬不一。
而白起本人,也为在长平之战中大规模坑杀之事感觉到内疚,四十万放下武器后的俘虏被他活埋,实在是有违人理的罪过。
或许白起的行事方式是不对的,是应该被人谴责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华夏历史上很难解释,是千百年来无法解答的一个问题,即人道的善待生命和战争残酷所引发的冲突。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大军,这打破了自古以来人们所能够容忍的道德底线。
华夏社会一致坚持“上天有好生之德”,以杀生为恶。
并且,春秋时期的战争经常点到为止,但是秦国却鼓励士兵和将军去杀敌,常常按照杀敌所获得头颅的数量来获得奖励。
因此一场战争打下来,往往都是尸横遍野,骸骨成林。
对于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的事情,我们总是用“上帝视角”去看待。
这是片面的。
“上帝视角?这是什么视角?”
“这天底下真的有上帝吗?”
“仙人都有,恐怕上帝也有可能存在。”
“不过朕是谁?朕是帝王!”
太宗皇帝李二豪情万丈。
“白起的做法是对是错,真的难以下定论。”
“就以以前的秦国来看,那个时代的小农经济,发展是不全面的,那个时候,我华夏社会的生产力也就那样。”
“白起俘虏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如果将他们安置在秦国,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需不需要吃饭?粮食压力大不大?”
粮食压力,一直是华夏各朝各代的突出问题。
华夏各朝各代,有多少帝王深受粮食问题的影响?
想想大明朱由检时期,前期经历了什么?
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洪灾,干旱,蝗灾,接涌而至。
这对农耕古国的华夏来说,本来就是毁灭般的打击。
天灾无情,不可避免。
李二继续说道:“粮食问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这帮降军的处理问题。”
“这么多的人,你就敢确定他们是真心屈服秦国的吗?”
“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谁又能清楚。”
“白起他的确可以不坑杀这些人,他可以当一个善人,选择将这些俘虏放掉。”
“但是,这样做的影响会是什么?几十万俘虏如果平安回去,休养生息过来,他们会因为白起放了他们而对白起心存感激吗?还是说他们不会记恨白起?”
“这谁也不知道。”
“这帮俘虏回到赵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调整之后,说不定又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
“若是他们依旧记恨秦国,再对秦国发动进攻,那么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说,放任他们回到赵国,本质上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而坑杀他们,从秦国的角度来说,也算是一种合适的方式。”
“当然,这种方式太过血腥,而白起,也会因此背负无尽的骂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战场的残酷是众所周知的。”
“肮脏的战争,总需要一个背锅的。”
“而白起,就是那一个。”
平行时空——大秦。
“杀还是放?”
“朕能感受到,武安君白起的心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纠结无比,甚至可能有着深深的无奈。”
“当时的那种处境,白起如何去处理这多出来的几十万降军?”
“几十万人可不是什么小数目,所需要的资源是巨大的。”
“再说了,将他们接纳进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他们就会真的服从我大秦的统治了吗?”
“朕看未必是这样。”
始皇帝嬴政其实很能理解白起的做法。
即使是他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
“据朕得知,在当时那个时代,我秦国军律规定了,只有斩杀的敌人部队首级数量超过了自己的军队死亡人数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奖励,不然的话就要受到处罚。”
“这也就是说就算秦军打胜了,但是自己的军队死亡的人数比敌人死亡的人数多,不但不能受到恩赏,还要被定罪。”
“赵军当时就死了五万人左右,而当时我秦军却死了大概有二三十万的人,所以说武安君白起虽然打胜了赵国,但是我秦国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白起最终下令还是杀了这些战俘,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避免被责罚,并且还可以鼓舞士兵杀敌。”
“当然,这都是朕的猜想罢了,具体究竟如何,是武安君自己想杀,还是秦昭王的命令,这都不得而知了。”
对白起的评价?
曹操也是思考了片刻。
他笑道:“这有什么好评价的,立场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
“再说了,战国后期到秦灭六国,是华夏社会走向统一过程中的一个大动荡,大变化时期,秦汉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但是如果想实现这一政体,就必须通过战争手段,才能打破旧有的势力。”
“也就是说,即使华夏历史上没有武安君白起这个人,依然会有其他征服者做和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类似的事情,战争以及战争所带来的伤亡,不可避免。”
“想要以和平方式一统天下?怎么可能。”
“我曹操现在给江东孙权写封信,告诉他为了天下一统,为了天下苍生,让他放弃抵抗,归顺于我,他会同意吗?”
“不仅不会,孙权小儿还会破口大骂。”
“就连他会怎么骂我曹操,我都能想象的到。”
“所以说,只有战争,才能改变当下格局。”
…………
天空之中的投影在继续。
在长平之战中,还有一位主角,那就是赵括。
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后世的华夏,他足足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被人们嘲笑了两千多年。
事实上,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这说的倒是不错,赵括此人哪怕再没用,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而战,单从战争胜负来看问题,实在是太过愚蠢。”
汉武帝刘彻很赞同盘点视频上出现的话。
难道赵括想打败仗吗?
不,他不想。
可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赵括打了败仗不假,但要知道的是,赵括是为谁而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