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危险又油腻的感觉促使着你赶紧答应她。如果你不想被继续纠缠的话。
当然了,这个世界这样叫只是一个格式化的称呼,跟那位目的性特别强烈的同学还是有所区别的。
不过,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怕自己会把别人随口说说的场面话当真。当你陷入到某种氛围中时,你会本能地想要融入进去。保持清醒要比入乡随俗难得多了。
“上帝赐福,如果神灵向我召唤的话,我很乐意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大家一起行动。”
虽然我这样回答着温婉的小姐姐,但是我内心的独白却是:不,我希望自己再也不要接到危险的任务,平平安安地度过最好。
不过,我并不讨厌她。我喜欢温柔的人。不管这种温柔是真是假。
我越是长大就越是喜欢待人和善,说话温柔的人。
年少时,我也常常错把肆无忌惮的粗莽当做真性情。
长大以后,我才发现一个人的好坏跟性格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
很多事情,如果不发生,那么你永远不会发现别人或者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弱点在。
人也像材料一样,有特别合适自己的环境,有极限。适合任何环境的伟人并不多。
不是所有的书生都是袁崇焕,很多书生是会在刀剑下显得软弱的。也不是所有的武人都是戚继光,很多武人是会在政治面前无措的。
这不是人的错,这是环境的错。文人的使命是为国献策,武人的天职是镇守疆土。为什么要逼人做不擅长的事情呢?
人性是世界是最最不能预测的东西。既然人性是这样的变幻莫测,那为什么不跟相处起来舒适的人多接触呢?
反正很多人跟你的交情,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交心的地步。对于点头之交,相处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哪怕是朝夕相处的人,在各方面都契合的情况下,舒适依旧是第一位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性格吗?
图才华的,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天天给你唱歌跳舞,写词作曲。图容貌的,再怎么美丽的容颜也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日常相处考验的就是性格。
哪怕是人品,不出事情的时候谁知道呢?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放言》。诗的全文是这样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最喜欢最后四句。命运呀命运,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全看你如何催波生浪呀!庸人如海草,品性如何全看你的安排呀!
我们为什么赞美松柏?因为这样的品性太过稀少呀!如果万物都如松柏长青,那么大地上又怎么会有冬天?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长大后的体会了。那个时候,我还小,更多是凭借着利己的本能,察觉危险的天性和还未沉眠的良心行事。
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小,但是我敢说:哪怕让现在的我重新穿回去,也不一定会比那个时候的我做得更好。
勇敢与智慧常常不可兼得。因为勇敢与智慧是上天分别送给少年人和老年人的礼物。只有上天的宠儿可以同时得到两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