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搞银子,朱由检最先想到的便是抄家,毕竟再也没有比抄家来钱更快的了。这一世朱由检便是从抄家开始,一步步练出了一支禁卫强兵。
但是抄家也不能无限制的抄,也得师出有名,否则便会闹得人心惶惶甚至闹出大乱子。
这北京城中,最有钱的便是勋贵,已经被朱由检抄了一轮了,不能再霍霍他们,否则便太过刻薄寡恩。
而文官们是很有钱,但他们的财富不会在京中,而是在地方老家,因为他们依靠士绅身份兼并土地都是在其家乡兼并,做生意也多是其家人来干。抄他们在京中的家,抄不到多少银子,而去地方抄家太过麻烦。而现在还不是对文官们动手的时候。
那靠什么弄银子?重活了一世,又经历了魂游四百年,朱由检有的是办法。
身为天下至尊,掌握着无上的权力,若是连些许银子都搞不到,那真是白活这一世了。
第二日,朱由检直接下旨,言说虑及民生多艰,豪门地主靠着高利贷盘剥百姓逼得无数百姓卖儿卖女,以至于各省发生流民暴乱,故决议严厉打击高利贷,凡是年息超过一分者皆为高利贷,皆为违法,百姓可告知官府,由官府出面直接免除其所贷之银,并按照同样数额罚没放贷者。此项政策先在顺天府所辖试行,其后再推行天下。
圣旨一经发出,立刻使得朝堂大哗,百官们议论纷纷,很多言官纷纷上疏,言说朝廷不该限制民间自由借贷。
“豪门大户借贷也是出于善心,若是陛下此策施行,富户们恐不会再愿意借贷给百姓,则逢灾年后,百姓们求贷无门,还不知道多少百姓会冻死饿死。”
“若是此策施行,则以民告官者,以民告缙绅者比比皆是,必然使得诬告盛行,人心惶惶,京师乱亦。”
之所以这么多官员上疏,实在是这个时代高利贷盛行,而放高利贷最多者便是这些士绅,靠着放贷,他们大肆兼并田地,逼得无数百姓贱卖田产成为雇农甚至成为流民。至于高利贷的利息,羊羔息、驴打滚吗,至少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借了一两银子,第二年便要还二两,而这还是轻的。每逢灾年,百姓们过不下去,被迫向士绅大户借贷,只要借贷便踏上不归路,最终便是土地被吞并,他们也背上永远还不上的利益,从此祖祖辈辈都要给地主老爷们做牛做马。
所以朱由检的这道圣旨,直接打在士绅大户们的腰肋上,可以说让他们痛彻肺腑,想想自家以后要少兼并多少田地,他们不跳脚才怪。
朱由检才不会管这些官员怎么想,他是皇帝,他的话便是圣旨,便是金口玉言。
只要他坚持,百官们再反对也是无用。更何况他只是在顺天府境内施行打击高利贷,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都在他牢牢控制中,再加上有遍布北京的锦衣卫,和遍布顺天府的驿递机构锦衣外卫,做成此事还是没有问题。
圣旨发布的同时,皇家百姓报刊登了这道圣旨,第一天整个北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这事,第三天,整个顺天府所属五州二十二县百姓都知道了此事。
整个北京城,乃至整个顺天府五州二十二县的百姓,都在议论纷纷。
士绅豪门大户地主们如丧考妣,若是圣旨施行,他们将失去了盘剥百姓的机会,再想兼并田地将会困难很多。
而普通百姓则心中窃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以后不需要再卖地甚至卖儿卖女。
不过向官府举告的借贷百姓却还没有,毕竟他们都担心会被士绅大户们报复。特别是处于乡下的百姓,更是不敢举告士绅富户放高利贷。
不过总归有胆大者,相比乡下百姓,北京城内的百姓更为胆大,圣旨宣布的第四日,有城中贫民来到宛平县衙门,举告有人放高利贷。
宛平县立刻审案,判定高利贷事实存在,判决高利贷无效,举告贫民不需要还任何钱给借贷者,然后判罚借贷者二倍借银。
判决传出,立刻引得全城大哗,无数借贷者纷纷跑到顺天府和大兴宛平二县衙门,举告有人放高利贷。
于此同时,判决结果也在皇家百姓报上刊载,卖遍顺天府所属五州二十二县。听闻朝廷来真的,真的为借贷百姓做主,各县百姓也闻风而动,纷纷跑到县衙举告。
地方州县毕竟是文官们保持,为了防止地方官向着士绅大户,朱由检派出了大量锦衣卫,深入到了五州二十二县,监督着地方官们审案。
一时间,士绅富户地主们哀嚎一片,很多士绅富户见机不妙,连忙找到借贷银子的百姓,主动取消高利贷,免去历年的债务,方才躲过了惩罚。
然而他们却失去了赚大钱兼并田地的机会。很多士绅富户,特别是北方的士绅富户,家中积攒大量的银钱粮食,却没有投资的机会,若是不能放贷,那他们的银子就只能埋在地下,无法钱生钱。
正当士绅富户心中生出怨气的时候,突然又从朝中传来了消息,皇家百姓报出面,以五十万两银子为股本,宣布成立大明百姓银行,面向整个顺天府吸收存银,给与年息五厘。
消息传出,北京城内外,士绅富户们一片哗然,终于明白了皇帝打击高利贷的意图,这是要为成立钱庄吸纳存银啊。
什么百姓银行,在士绅富户们看来,就是钱庄钱号,在明末,是有钱庄存在的,多是山西和徽州商人经营,靠着异地存取收取手续费赚银子。
不过在钱庄票号存银需要缴纳手续费,还从未听说会有利息,一时间,很多富户士绅们很是心动。反正再也没法放高利贷,银子埋在家中地下也是埋着,倒是不如存在这百姓银行,也好赚些利息。
可是想想百姓银行的背景,很多人又犹豫了。这百姓银行是皇家百姓报出头所办,而皇家百姓报是皇帝的喉舌,所以这银行一看就是皇帝所办,为的仍然是敛财。
经历了高利贷之事,顺天府绝大部分士绅富户,对皇帝生出怨恨,自然不愿把银子存在皇帝开的钱庄。相比一些利息,他们更害怕银子被贪财的皇帝给坑了。
对这种情况,朱由检早有预料,也有相应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