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派手下最信任的将领曹仁前去迎接皇帝,但没多久曹仁传信回来说,他的任务失败了。
曹操眉头一动。
要说起来曹仁带去的兵马虽然不多,但也不少,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失败的样子吧?
但事实是,曹仁去了之后,皇帝和百官都不答应跟他走。
尤其是杨奉,他们只愿意接受曹仁给的钱粮而已。
曹仁傻了才会给他们。
不过曹仁也不是特别傻,他不会对皇帝表现的太过冷漠,于是他每天只给皇帝‘进贡’。
刘协现在连吃饱都做不到,可曹仁不仅给了他足够吃饱的食物,还给了肉。
但曹仁给的仅仅是按照刘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的饭量标准来算的,其他人他一点都不给,尤其是杨奉。
曹仁知道杨奉为什么跟他要粮,因为杨奉自己快要没粮了,但他依旧想把皇帝掌控在手里,曹仁若是给他粮草,那真是肉包子打狗了。
当然,如果把这个角色换成杨奉的话,恐怕不仅仅是肉包子没了,他很有可能会转脸回来再咬曹仁一口。
曹仁才不干这傻事。
可现在皇帝在杨奉的手里,曹仁想要,却又不能强抢,否则那就不是攻打杨奉了,人家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说曹仁是要攻打皇帝。
曹操为此直皱眉。
这时候倒是荀彧开口说道:“主公为什么不亲自前去呢?”
曹操看了荀彧一眼,荀彧却继续说道:“其实我之前就想说了,这种事,正该主公亲自前去呢。”
曹操也是聪明人,他听见荀彧这么说,自己想了想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下就吩咐人做准备,他要立刻赶去洛阳。
曹操迎奉皇帝的事情很快就会传扬出去,如果曹操还想把皇帝弄到手,他的速度就必须得更快一点了。
否则袁绍之前确实不想要皇帝,但如果曹操要的话,他是一定要插手的。
曹操大概能够猜到袁绍到底为什么不要,他甚至能够知道为什么许攸那么坚定的不想要袁绍迎皇帝去冀州。
可别忘了许攸当年干过的什么事儿,他当初可是主张要另立新帝的,为此都找上曹操了,只是曹操拒绝了而已。
许攸对老刘家真的不是第一次这么坑了,之前刘协被董卓把持的时候,袁绍也想过不承认刘协,然后自己另外立个皇帝,你以为这傻逼事情是谁鼓动他干的呀?
所以说,许攸是一定不想要刘协去冀州的,否则算算他以前干的那些事情,那是一定要被翻旧账的。
袁绍虽然也掺合了,但袁绍和许攸的身份不同呀,最后背锅的肯定是许攸。
但这不代表袁绍会乐意看到别人得到皇帝,许攸也是这样,所以曹操的动作就一定得非常快,在袁绍做出反应之前,他得先把皇帝弄来青州。
曹旭跟这事就没什么关系了,她还忙着准备考试呢。
而且,纪衡的家人也快要来了,她也得做准备。
要说起来,虽然纪父没死,纪衡和他的兄弟们也不带分家的,但纪衡真没打算让纪父来他们家里住着。
他们家的地方确实挺大,但如果纪父要来,肯定得住主屋,从来没有儿子住主屋,父亲去别处的说法,而且纪衍去年也刚刚成亲,他还带着家人呢。
再说了,纪衡也得考虑曹旭的感受呀。
自己经营了好多年的家,自己一直是主人,最后到了这时候了,突然来人她就得搬走去侧院里住着,甚至都不能算是主人了,因为上头顿时就多了人压着。
这换了谁都不好受啊。
纪衡于是写信给父亲商量这事。
纪父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了,他和孙氏也没有打算去纪衡那里住着,他们也觉得这么做不太好,因此他们来青州是额外置办宅院的。
这事纪衡从去年就开始办,到了现在,房子也找好了,装修也搞定了,只是还有些小物件需要添置,另外还有下人也要准备起来。
纪父过来当然是自带仆从的,但却不会带很多,毕竟路上不方便,可若是住下之后手边也只有几个人的话,这就有点不够使唤了。
这事还是秀兰帮曹旭搞定了。
曹旭和纪衡都不擅长这事,纪衡以前在家住着,管家的事情自然有孙氏,后来自己一人住着,那也不需要操心很多,他现代人的习惯很重,给他水电网络一个人就能活的很好。
当然,这年头没网络,于是看看书也挺好的。
但和曹旭成婚之后当然不能继续这么搞,幸好曹旭带了秀兰,于是这么多年了,他们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秀兰给管着。
如今秀兰的女儿也早就成家,孩子都比纪函要大几岁呢,秀兰也说自己年纪大了,请示了曹旭之后,曹旭很干脆的说,要是她女儿能顶事,就继续用着。
秀兰自然是高兴的,当下人的,若是能够混到这个份上,家里历代都得主人的看重,那也就很是够了。
秀兰的儿子目前则跟着纪衡面前使唤,毕竟很多事情女子处理就比较麻烦,外面还是要有男人的。
只可惜儿子的媳妇不堪大用,虽然手脚勤快,但毕竟不如秀兰这样能做得起事情,不然夫妻两一起才更好,好在秀兰的女儿倒是能做的。
因此曹旭这次做事虽然操心的挺多,但实际上事事都有人帮着她,倒是做的很妥当。
纪父是在曹操离开临淄的两天后到达的,他们一大家子人,带着行李下人,因为是搬家,东西着实有不少,这时候看起来也是个挺庞大的队伍了。
纪衡和曹旭自然是一早就去等着迎接,等人到了,又安排着住下,孙氏对曹旭倒是很夸赞的,尤其是听说他们的住处还是曹旭操心着布置的时候,更是夸了曹旭不少话。
好吧,孙氏这真不是要巴结这个家里显贵的儿媳,她是真的觉得曹旭应该夸的。
毕竟曹旭大致是个什么画风,成亲之前她就打听清楚了,后来曹旭和纪衡婚后在谯县住着的那段日子,孙氏充分了解了这个儿媳在某些事情上到底有多么废柴。
这次曹旭的事情虽然不说做的十万分的好,但一切也都妥当,他们初来乍到住下也没有任何的不便,很多事情都提前考虑到并且做了准备,孙氏当即就知道曹旭这是用了心的。
纪父一个大男人想不到这些,但孙氏是明白的,因此这时候她当然要把话讲明了来夸奖曹旭,作为她这段时间辛苦的回报。
虽然曹嵩一家不是仗势欺人的人家,这些年他们也都清楚这一点了,但实际上就算曹旭略有不周到的,考虑到人家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只曹旭一人的官职就高过他们所有人了,手下好几万的兵马,这要是真有点不合适,他们也不能说什么呀。
可曹旭就考虑的很细心很下功夫,甭管这份细心是不是曹旭自己的,但她为此下功夫了,孙氏就是一定要有所表示了。
毕竟以后大家就一起住在临淄了,和以前逢年过节才通讯送礼不同,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怎么相处也是个学问。
更何况,孙氏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纪衍的事情,可不是还得看曹操的意思么?
当初曹旭和纪衡成婚的时候,天下还没乱,曹操也只是个济南相,虽然官职相对于那个时候的纪家来说也是高的,但到底和今天完全不同。
如今的曹操雄兵数十万,手握两州之地,北方除了袁绍就数曹操最强大了,再加上这世道乱了,当官和以前可不同。
以曹操来讲,就说他是青州徐州的土皇帝,这似乎也是没什么错的。
曹旭倒是也被介绍着认识了纪衍的夫人,姑娘还小,看起来差不多十五六岁的样子,看起来清秀温婉,见谁都带三分笑,很好相处的样子,姓方,据说父亲是原本的沛国相,后来起了战乱就辞官了。
纪衍和当初曹旭见到的小男孩也不一样了,如今纪衍也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倒是比纪衡还要稍微高一点,两人相貌之间也有几分相似,站在一起明显能够看出是兄弟。
虽然纪衍目前也是无官职在身的,不过这一天大家并没有谈论这些事情,只是说了在家乡的事情,又说了这些年的生活,然后就是家常闲聊拉近一下感情而已。
纪衡家里的人挺好相处,之前大家很多年不见,自然也是没什么矛盾的,于是说起来倒是有很多话题。
毕竟,曹旭和纪衡都是很多年没有回去过了。
由于是刚好,并不好打扰到太晚,因此天还没黑曹旭和纪衡就告辞了。
之后倒是又去了一趟丁氏那里,丁氏对曹旭问了些事情,然后又说:“到底也是亲家,之前多分别两地,多年不好拜访也就算了,这时候倒是该多多走动呢。”
而且比曹旭更加聪明的是,丁氏在简单的问了孙氏那边的情况之后,就大致明白该什么时候递帖子拜访最合适了。
有听说纪衡的庶妹纪英最后嫁了郡丞的嫡次子,丁氏也说这婚事其实不错。
曹旭倒是不这么觉得的:“之前说起这事的时候,她母亲面上似乎不太好呢。”
丁氏道:“这事你就别操心啦,总归是个好姻缘。”
关于纪英那档子事情,丁氏心里大致有数,不过就是纪英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的更好一些罢了。
嫡次子说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就如同纪衍的尴尬一样,次子到底是次子,比不得长子的。
纪衍以后倒是不用愁的,毕竟家产什么的,纪衡还真不在乎,纪父要是疼小儿子多给纪衍留一点,估摸着纪衡也不在乎。
可纪英那边不一样啊。
并不是每个长子都是纪衡,也不是每个次子都是纪衍的。
按照纪英母亲的想法,他们家如今也厉害了,为什么不能让女儿嫁的更好一点呢?
只是孙氏不同意罢了。
比起孙氏看好的郡丞家的嫡次子,纪英的母亲倒是觉得选个嫡长子才更合适。
孙氏当时抽了抽嘴角,没好意思说,纪英毕竟是庶女,母亲的出身也不高,这就盯着人家的嫡长子看,还觉得郡丞的官职小了点,这不是在开玩笑么?
若是往上选,难道要选个郡守的嫡长子?
那纪英自己的身份就不够了。
当然了,纪英身份差点没关系,有纪衡这个大哥在,他们家的女孩儿就不愁嫁,但换到了郡守的份上,这做正室是肯定不够的啊。
毕竟纪英只是纪衡的庶妹,两人的关系又不像曹操和曹旭那么好。
若说纪英是纪衡的庶女,那嫁个郡守的儿子倒是可能的,庶妹就别想了。
纪英当初会去找曹旭,显然心里也是有些想法的,她自己也不太满意这门婚事。
虽说放在以前,能嫁郡丞的儿子做正室,对他们来说是很不错了,可现在不是不一样了么?
但在这种事情上,不管是纪英还是纪英的母亲都没什么决定权,最后这事还是孙氏说了算。
这时候丁氏就告诉曹旭:“以后关于伯瑾那个妹妹的事情,你就尽量不要说起了,我看孙夫人是个不错的,只是那母女俩……心未免大了点。”
孙氏虽然对不是自己生的女儿没啥感情,但从纪衡的身上就知道,她并不是个不好相处的母亲,孙氏虽孩子们还是挺不错的,从来不偏颇也不亏待了谁。
毕竟纪英嫁的再好也不会抢了纪衍的,就连当初和纪衍有竞争的纪衡孙氏都没有下手打压,何况是一个庶女?
因此孙氏只是照着条件合适的范围内选,她觉得他们家出了一个纪衡取了个显贵的夫人已经很够了,这还是人家曹家主动说起呢,否则要是纪衡一头热,孙氏根本连提亲都张不开嘴的。
这种事,门当户对是最好了。
纪英不满意孙氏也不可能由着她,否则他们家还不得闹出笑话来。
人家要说他们家靠着儿子娶了个好夫人发达起来了,于是就连庶女都金贵起来,想要再套个好人家呢。
孙氏觉得吧,何必做这种事情呢?
你看,就连纪衍她都没上赶着给找个特别高贵的人家。
曹旭对于丁氏的嘱咐也是点头:“我今日也只是随口一问,以后也不会说什么了。”
纪英这次毕竟没在,不问一句她的情况也是不好的。
然后丁氏又给曹旭说了要跟纪衍的夫人方氏好好相处:“我一早就教过你的,不许看不起人家身份不高,你既然说那个女孩儿不错,以后也都是一家人,如今他们又住在临淄,你可得好好相处,知道没有?”
曹旭笑眯眯的点头:“这个我知道的,都好大年纪了,母亲还不放心我这个。”
丁氏好笑的戳戳她脑门:“你呀,我当然是知道的,你从小就不做这些看不起人的事情,不过多说一句罢了,再说了,你就算年纪再大,到了我这里,还是我的小女儿呢。”
曹旭嘿嘿笑:“就知道母亲疼我。”
不过曹旭和方氏之间大概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毕竟压根不混一个圈子。
丁氏于是又戳了曹旭一把:“你就不知道动动脑子?你不是跟蔡先生的关系好么?下次你们一处玩的时候就把方氏也叫上,你与她话题少,蔡先生总是能说上几句的,有她在也不会冷场,方氏刚来临淄,也没什么交际圈,夫人小姐这里自然有我以后邀请他们一起玩,玩几次见见面也就都认识了,话虽如此,但你也不能表现的太冷漠,总得介绍几个人给她认识,显得你关心人家。”
蔡先生说的就是蔡琰了,如今蔡琰也被尊称一声女先生的,丁氏也觉得蔡琰很不错,至少比当年只会耍棍棒的曹旭好多了。
要说曹旭不同于一般女子,蔡琰也是啊,蔡琰也很坚强独立,但人家就是个文化人,现在在临淄也很有名声,大家都称她蔡先生的。
对于曹旭能够交到蔡琰这么靠谱的朋友,丁氏终于算是欣慰了一回。
要说起来,儒家是官定的学说,但各种经典当年由于种种缘故损坏了不少,记录下来的,有些残存不全,有些因为笔误又或者记忆错误,可能会有错误和矛盾的地方,有时候同一段文章,不同人记载流传下来的也不同。
这就给大家学习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蔡邕于是提出了重新考证校对的事情,这事需要有个学问高声望高的人来主持,最后也是交给了蔡邕负责。
但之后熹平石经毁坏,于是这份心血也就被破坏了,大家又没有了可以作为参照的标准。
蔡琰却将熹平石经的字字句句都记了下来,又默写出来,对照其他材料来看,显然是没有错误的。
不过蔡琰却说,蔡邕晚年的时候经过大量的对比考证,觉得当初的熹平石经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作为天下读书人的范本,所有人都要对照学习的标准,熹平石经是必须要精益求精的,蔡邕在找到一些当年没有发现的错漏之后,就将这个工程重启,重新审定经文,他自己还写了很多心得体会,以及各种总结,也有了些成果。
但在蔡邕最终把这些都整理好,完成出本的之前,他被王允下狱,最后死于狱中。
蔡琰原本只想守着父亲的遗产,保护好这些东西,可来了青州之后,又有纪衡和曹旭劝说她,蔡琰看着曹旭就觉得自己也该做出点事情来,女子又如何呢?于是她重新接起了蔡邕当年未完成的工作,如今已经颇有成效如《尚书》《春秋》之类的,蔡邕当年已经完成的,蔡琰将其重新整理写出来,还有些只搜集好了资料的,蔡琰就自己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