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只有这一天,人和天空才会同时落泪。
林间的树下相继长出了蘑菇和松茸,还有灵芝。烟雨蒙蒙中,哪吒与昊倾城照常带队巡逻。马蹄声回响于林间山道。
梧桐树已经开花,田鼠躲回了洞穴,鹌鹑开始出来活动。尽管雨下不停,人们仍然提着篮子上山祭扫。
扫墓扫墓,墓在哪里,人们就去哪里。
所有的纸马都有名字,在黎明雨水开始的时候,与在夜晚雨水流进河流的时候,约见泥土中的亲人。
人如隔,却也是肤之亲,肤之有,肤之无。桃子般在寄,终被谁摘下,放在相同的篮子里。
那株杏树开满了白花,上面是否栖着亡灵。亡灵并没有通灵的本事,后代在哪里打拼流泪,他们也看不见。
今年的清明特别让人难忘,有些人在世时,燃烧自己,驱散阴霾,即使离开了,也依然在夜空中闪烁。
这漫天的樱花,为他们飘落。在充满离别的时代,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不要忘记。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荷花等不到夏天,只因他们本就是夏天。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平凡,却选择了勇敢。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问君此去几时还,今宵别梦寒。不思量,自难忘。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明明是一场雨水,却要带上火柴。明明是一场哭泣,却要在热浪般的花朵中拥抱,和黑暗中降临的神拥抱。人们总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他们没有离开,只是去了百花深处。
擦干眼泪,天上的辉光,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关内城南开了个女学馆,教授女子读书识字。
馆主即是季家大公子季枫。
一连几天,这个临溪桃花岸边的学馆里,不时传出阵阵读书声。
简洁优美的诗句由女子们如泉水叮咚的声音念出,竟比那丝竹之声还悦耳动听。
如乐般的朗读声中却也夹带着来自远古的淡淡忧思。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车马疾驰快奔走,回国吊唁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阻止,我心哀伤又忧愁。
这是一首《国风·鄘风·载驰》,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作品,作于卫文公元年,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
“诗的这一章交代本事。夫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季公子坐于讲坛之上,手中举着一本《诗经》讲解道。
台下端坐于案前的女子也是人手一本《诗经》。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夫人的内心很矛盾,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她坚持要赴卫。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憎却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季公子说道。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愚昧、幼稚和狂妄。”季公子继续讲道。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我在田野缓缓行,麦子繁盛又茂密。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欲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季公子说,“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感慨欷歔,但悲而不污,哀而不伤,一种英迈壮往之气充溢行间,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洋溢着一种家国情怀,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后人吟咏此诗,虽千载之后,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