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要做的就是给士族上眼药,挑起士族和关陇的矛盾。目的是通过两家斗争,使学问全面普及。
只要学问普及了,掌握了知识的中下层自然会想办法为自己争取权力,从而打破现有的世界秩序。
浑水摸鱼,到时候他才能趁机推行改革,最终为百姓争取更多的生机。
“士族最大的优势是把控住了学问的注释权, 从而掌握了话语权。”
“陛下想打击他们很简单,就是争抢话语权。想要争夺话语权,就必须要把学问的解释权从他们手里抢回来。”
“以前受限于书籍抄录困难,朝廷也没有办法。但现在有了印刷术,最大的难题就解决了。”
“以前造纸只能用藤,现在可以用竹木乃至杂草造纸, 又有了粉碎机, 纸张的价格数倍降低。”
“如此朝廷就可以印刷更多的籍以低价出售给那些‘墙头草’。”
“墙头草们虽然飘摇不定,但却能分得清谁强谁弱,谁能给他们好处。只要他们心向朝廷,士族慢慢的就会失去话语权。”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自己培养人才,建立从上至下的学政体系。”
“在乡、村设立学堂,教没有根基背景的良家子读书。然后在每个县设立县学,从乡学择优录取进入县学学习。”
“在州设立州学,从县学里择优录取进入州学学习。这些学生没有背景,从小接受的是朝廷的教育,他们能依靠的也只有朝廷。”
“朝廷可以越过士族的影响,直接从他们中间遴选官吏,这对士族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
李世民眉头微皱道:“办法虽好,可投入靡费朝廷没有这么多钱粮支持此策。”
陈景恪也很无奈,唐朝初期的税收政策他是很清楚的,不收商业税,也没有搞盐铁专营,时不时的还免除人头税。
真正能稳定收下来的税就只有地税, 每年满打满算收入也只有三百多万缗钱粮。
也就是唐初采用的是府兵制, 不用支付军饷。地方官也不直接发工资, 而是采用的职田制度。
职田就是在每个地方划分出一定量的土地作为衙门的财产,官吏的薪水和衙门消耗皆从中出。
否则仅此两项就能把大唐的财政拖垮。
但建立学政体系却不能如此,建学校养活这么多师生消耗实在太大了,光靠划分职田很难建立完整的学政体系。
除非提高生产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降低培养学生的成本。
不过这一点陈景恪早就想到了,靠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普及教育根本就不可能,他也没有天真到在此时的大唐搞这个。
但局部教育还是能做到的:“乡学村学短期内确实难以实现,但县学和州学还是能建立的起来的。”
“主要招收富户子弟,想读书就交钱,我相信大唐的良家会踊跃把子弟送入学堂的。大唐不缺读得起书的人,缺的是读书的机会啊。”
古代读书机会缺到什么程度呢,不只是百姓读不起书,很多大户人家也一样如此。地主家找不到一个识字的,谁识数谁就能掌管家业。
只不过穷人是读不起书,大户人家是没有渠道读的机会被以士族为首的文化集团垄断了。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地主大户请酸秀才来自己家教授子女读书, 这是宋朝之后才成为普遍现象的。
此时还是唐朝, 教育权还垄断在士族手里。
搞义务教育行不通, 那就搞商业教育。建立学堂,问地主富户收钱,让他们把子女送进学堂学习。
但凡有点远见的地主富户,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如此就能把士族的知识垄断撬开一道缝。
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提高生产力,从物资上促进社会的进步。
李世民思索之后终于点头道:“如此倒也可行,还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