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语文书,吴真实翻到了新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而作者,则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
自然,看着这样一篇文章,吴真实免不了热泪盈眶。
毕竟,正是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发射才使得国家的安全真正意义上有了保障。
但是,为此付出一生的众多科学家则几乎都在生前默默无闻。
不过,看完课文激起了一些求知的欲望,却发现无法去找到答案。
于是,吴真实转回了客厅,问起了爷爷奶奶。
这么一交流,才明白这原子弹的成功和氢弹的成功究竟多么困难。
由于物理和化学还没有开课,所以对于原子和分子什么的吴真实显得不好理解。
不过,在爷爷的讲解下,吴真实算是明白了这是一个相当困难且耗费庞大的工程。
毕竟,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控制都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这也意味着进行研究的人一定要在数学和物理学上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曼哈顿计划(美国研究核武器的计划)中就曾从国库中直接运输白银用于一些精密设备的制造。
自然,听到这些,吴真实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工程。
最后爷爷补充到:“在当时,苏联撤走了所有的技术支持,所以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
到了这个时候,吴真实算是基本明白了,在那个时候,要制造出核武器,邓稼先等人究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自然,做好了预习,这么一来在语文课上就会比较容易跟上节奏。
李老师这天似乎也显得非常庄重,穿着也非常周正。
在这之前,似乎都没有这么严肃的课堂,即使在讲《最后一课》那天,李老师也没有露出过如此严肃的神情。
接着,课堂就开始了。
邓稼先正是西南联大培养出的莘莘学子,毅然的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工作,为我国的原子能工作作出了深远的贡献。
但是,长期主动前往一线的积极指挥还是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耗。
不过,这在戈壁挥洒汗水的三十年铸就的无形长城则算是让我们真正的不再受到这种直接的威胁。
毕竟,落后就要挨打,而没有原子弹则更加致命。
在苏联撤走专家之后,整个工程完全进行不下去,很多事情都只能从头再来。
但是,就是在这种绝望的境地,邓稼先主持的工作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的技术壁垒,并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
随着蘑菇云的升起和逐渐消散,终于,我们不再受到北部和地球另一端的直接威胁。
但是,这只是开始,紧张的研究还在继续。
因为,其他国家已经掌握了更为先进,威力更为可怕的氢弹。
于是,马不停蹄,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缔造奇迹的工作,仅仅相隔两年多,氢弹成功的研发出来。
看着天空中那庞大的蘑菇云,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中华民族的国防自卫武器终于算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么一来,北方和地球那一边的人们终于无法再炫舞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