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穷则独善其身,最终,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把酒言欢的生活。
毕竟,继续在宦海只能影响心情,而回归田园则能让人豁然开朗,虽然生活是会艰难些,却总比整天看着不想看到的人要好得多。
自然,“性本爱丘山”,在山水之间没有了束缚,陶渊明终于可以充分的发挥才能进行创作了。
而且,友人的出访看到这样的陶渊明也更加能开怀畅饮了。
与此同时,外面似乎也传来了好消息——意图称帝的桓玄已经枭首,晋帝已经复位,名将刘裕将朝堂整拭一新,似乎东晋中兴已然成为定局。
于是,带着类似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心态,陶渊明的诗中逐渐充满了新春的气息。
由于看到了希望,陶渊明又一次的重新踏入了宦海,准备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再次踏入宦海,随着各种交流,之前归隐出的那些诗文一下子又传播了出来。
似乎,和想的一样,整个国家逐渐走向了正轨,而北方的割据势力则陷入了混乱,接着,北伐被提上了朝廷的议程。
前面的几代皇帝的时候,祖狄等人的北伐先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一次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因为是大将军牵头挂帅。而大将军,已然是人们心中的战神。
接着,大将军刘裕身先士卒领军北伐势如破竹成功的将黄河以南的地区全部收复,整个东晋一下子拥有了天下的大部分版图。
似乎,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看似美如画的东晋王朝似乎美得太不像话。
嗅觉灵敏的陶渊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只呼喊着大将军的名字,与此同时,东晋皇帝似乎已经没有了实权。
看到这样的情况,陶渊明明白,无论自己做什么,东晋的消失都只是时间问题了,看似的强大也只是回光返照,大江东去从不回头!
毕竟,桓玄被干掉了有刘裕,刘裕走了还会有其他人,皇权旁落,东晋已经没有了希望。
这么一来,察觉到这些的陶渊明最终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宦海。
果不其然,北伐回师建康不久历史就开始了新的篇章,刘裕登基,新的宋王朝建立。
虽然,这个过程显得很温和,整个江南似乎都没有起什么波澜:但是,听到这样的消息,山水之间的陶渊明自然又是隐隐作痛,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势已去。
于是,只能寄意纸笔,勾勒出梦想中的那个地方——桃花源。
但是,陶渊明也明白,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永远都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本就不擅长耕种的陶渊明即使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贫困之境也不愿意接受新生的宋王朝的官职。
即使檀道济这种层次的开国元勋来请也无济于事。
自然,连檀道济这种层次的开国元勋都亲自来请,所以陶渊明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名满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