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结束之后,黑松山上居民陆续搬到山下盖房建屋,算是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虽然对山上都有些不舍,可谁都知道,那不是长久之计,离开只是早晚。
他们不舍,萧正更加不舍,因为他们走了,新柳寨的作坊就只剩下一些俘虏来做工。
这些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萧正相信,哪怕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上一些,他们也还是会选择种地,因为在他们看来,种地才是根本,是日子的保障。
由此,萧正倒也理解了朝廷的徭役制度,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徭役制度,那官办的很多作坊还真就无人可用。
好在一些成熟的工匠因为在新柳寨颇受优待,没有选择离开,直到此时,众人才理解萧正当初为何坚持提高这些匠人的待遇,现在看,还是寨主想的远。
萧正深入到这些作坊,了解这些俘虏家中的情况,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俘虏们十分惦念家中妻小,现在萧正亲自来询问,不少人信誓旦旦的保证,回去种完地就回到新柳寨重新做工。
经过了解之后,萧正将单身的都分派到了新柳军新兵营,家中有亲眷的都一一登记后放其回家,这些俘虏自是感恩戴德。
随后,萧正发布了征兵令,不算黑松山,境内户数四千余,人口两万多,适龄者两千二百人,全部应征入伍,虽然新柳军施行的也是府兵制,但新柳军当兵却不用自己负担兵甲器械和驮马,此举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紧接着,新柳军第一次发布了征召徭役的命令,老百姓很是忐忑,不知道干什么活,也担心新柳军答应负责的吃食会不会兑现。
可是到了干活的地方,他们又都兴奋起来,新柳军这次要在境内盖建六所学堂,所有八岁以上儿童,不分男女必须入学,而且不用负担学费,连午饭都是免费。
别说还供吃供住,就是不提供这些,给自己孩子盖学堂,又有什么不乐意的,这年头能有书读,那可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没看现在那个什么政务处吗,里面那些管事的都是黑松山上学堂里出来的,不读书哪有出息?因此,这些应召而来的民夫积极性颇高。
黑松山的学堂里,那些年纪稍大的孩子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学习的劲头十足,成绩出众的,经过考核都被选去当了管事的,还有的被选去新学堂做了先生,想想都觉得美,很多孩子曾经是孤儿乞丐,做梦都没想过会有今天,有时候生怕一觉醒来真的只是一场梦,他们对萧正的感激无以复加,有时候,萧正上课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们热切而激动的目光,他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杨文昌等人还好,李三娃和孙柏庆这些人对萧正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老柳村的时候就开始收留孤儿乞丐,现在才真正看到这些孩子的作用,一个人的眼光能看的这么远,这让他们惊为天人,李狗子没事就叨咕一句,“哥,你真厉害!”
萧正很清醒,你穿越了,你也厉害,兴许比我还厉害。
新柳军的大本营还是在新柳寨,萧正这天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
齐王孙宣雅派使者给萧正送信,希望两家结成同盟,南、北共同出兵占领整个北海郡,事成之后,北海郡境内包括郡城益都在内一共十个县,两家平分。
萧正吩咐人安顿好使者后,和杨文昌等人商议与孙宣雅的结盟之事。
众人看过信之后,杨文昌首先问道:“寨主的意思,是想和孙宣雅结盟?”
“结盟这种事,我是不大相信的,一张纸而已,也没什么约束力,随便一个借口就可以不认账。”
“寨主言之有理,我看咱们没必要和这些人结盟,对咱们没什么实际意义。”柴咏道。
牛秀有些不解,“这孙宣雅怎么突然想和咱们结盟呢?”
萧正解释道:“孙宣雅始终在黄河以北,渤海郡内活动,所以咱们之前不是很了解,只是年初突然渡过黄河进入北海郡,我才派人详细的打探了一番。”
“经过咱们的了解,孙宣雅以前是王薄的手下,两人关系也不错,后来王薄屡屡被张须陀击败,队伍也四分五裂,孙宣雅便是其中一支。”
“离开王薄之后,孙宣雅便退出齐郡,转战去了渤海郡,而渤海郡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就是刘霸道,可不知什么原因,刘霸道莫名其妙的死了,大部分手下也都归了孙宣雅,孙宣雅曾想着回齐郡,可是在章丘又被张须陀击败,只好又退回渤海郡。”
“现在渤海郡有两股势力,一股就是这个孙宣雅,另外一股是郝孝德,两家表面上是同盟,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几次冲突,具体情况咱们还不是太了解。”
“我琢磨着,孙宣雅想和咱们结盟,其目的可能是要南下,一来,渤海郡已经没什么发展空间,包括齐郡北部的章丘等地、北海郡北部的千乘、博昌,这几年都被他们抢的差不多了,而且博昌一带的綦公顺现在势力也不小。二来,河北的高士达、窦建德现在渐渐势大,孙宣雅他们也没了向北的发展空间,所以,他才率队渡过黄河,准备南下。”
许仲林听完萧正的介绍,说道:“南下的话,对咱们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两年咱们境内没有匪患,老百姓日子还算过的去,估计成了不少人眼里的香饽饽啦,这孙宣雅怕是打算鸠占鹊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