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言从百草堂喝过药出来,没回静惮院,撑着伞直接去了斋堂。
这会儿早已过了饭点,姜言掏出2毛纸币,给自己要了碟清蒸萝卜糕。端回住处,配着藕粉糊糊解决了晚餐。
晚间寒凉,姜言没再往斋堂去,就着碳壶里的水,在廓下刷了牙,在房里洗了手脸,烫了脚。
“师妹还是这么会亨受。”慧聪端着木盆从斋堂一身是水地洗漱回来,忍不住冷嘲道。
“嗯。”点头虚应一声,姜言并不否认。
给脸上涂了面脂,姜言转身踢鞋上炕,打开原主上面的木箱,层层叠叠的半箱书籍上面放着笔墨纸砚。
移开笔墨纸砚,书籍上面露出个紫檀木盒饭。
姜言伸手取出,盘腿坐在炕上,从随身的袖袋里掏出串钥匙。寻出枚黄铜小钥,对准上面的月牙黄铜小锁,轻轻一拧,只听“咔嚓”,盒子应声而开。
慧聪举着盏煤油灯探身来看,姜言没理。
原身的这点东西,早前同屋的几位,怕是比原主更清楚都有哪些。
盒子打开,共有两层。上层廖廖几件银饰、两个银裸子、五枚银元和一叠纸钞。
姜言将两个银裸子拿在手里,甸了甸重量,满意的点了点头,够她打一套七十四枚银针的。
找到自己要的东西了,下层姜言连碰都没碰。
即将盒上的盖子被一只伸来的手挡住,姜言的目光扫向慧聪,那目光锋利,似将她刺透了般。
慧聪打了个寒颤,僵值了片刻,慢慢地将手里的东西放下,嗫嘘道:“我……我看看……看看。”
垂下眼帘,姜言自顾自地将檀木盒锁上,放进木箱内。
转身拿着扫帚,将炕清扫了遍,铺被、换衣,钻进被窝。只等明天寻个机会进山一趟,将银针打制出来。
对于姜言的漠视,慧聪咬牙暗恨,「小蹄子落水醒来,被李乐仪又教导一番,明显油滑多了。」
这会儿别看天暗,其实才戊时(晚七点)。
慧聪毫无睡意,愤愤然地翻箱倒柜,一通翻找,寻出把棉条抱着趿鞋下炕,霹雳啪嗒地甩门而出。
一阵风吹来,炕桌上的油灯“噗”的一声,熄灭了。
姜言无耐,就着门外别房的灯光,摸索着下炕关了门,回身倒头便睡。
不知是晚夜没休息好,还是今个陡然变天受了寒,这会儿她头疼欲裂。
慧聪沿着抄手游廓一通行走,推门进了织房。
庵里的小尼,每季只发一套僧袍,一双僧鞋。
还好每季的僧袍都做的宽大,只要身子不是长得太快,就能穿上两三年。
可小衣棉袜,便要自己想办法了。
她不像姜言,不但小衣鞋袜不缺,就是里外几层的衣服,奚家婆媳一年四季总会照着布料款式,多做好几套给原主送上山来。
往昔借着姜言脸皮薄,她们同屋的几人还能蹭上一件、两件的上身。如今,几次交锋下来,见识到姜言的厉害,慧聪心中不敢再报希望。
只得将早前从织堂购置的棉条取出,借了师姐的纺车,“嗡嗡……”地将线纺起。
更深露重,落花成琢。
慧聪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取下纺车上的线锤子。
常时间不纺线,她的速度比着旁边的师姐慢了近两倍,忙到子时(晚11点),才将十根棉条纺完。
这么个线锤子,织布裁小衣显然不够,还不到仲春,倒能单线合股织双棉线袜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