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曆八年五月十六,上谕下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诸衙门,表示皇帝纯孝,今年将亲祭穆宗先皇忌辰,拜谒昭陵。
着调东阁大学士许国、左都御史王国光、礼部尚书潘晟、工部尚书魏学曾伴驾随行,参赞典礼;着调翰林院修撰高务实奉驾随行,参赞祭词。
命潞王翊镠监国,内阁四辅臣为居守大臣,内阁及各衙门一应事务照常如仪。如遇急务,可请两宫皇太后及潞王决断,并报行在知晓。
上谕传至翰林院,翰林院上上下下看高务实的眼神都不对了。
想想看,陪同皇帝出行的四位大臣,有阁老一人,有总宪一人,还有部堂两人,四个人负责“参赞典礼”,也就是安排各项仪式。
除此之外,伴驾随行的文臣就只有高务实一人了!
参赞祭词也就是负责写祭词,这个活儿……说实话,翰林院这些学霸们谁写不了啊?还非得这位六首状元才有这个能耐么!
可是没法子,皇上心里就认准这位了,谁让人家给皇上做过十年伴读呢?这份际遇,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怕也就这一位了,羡慕都羡慕不来。
有人私底下议论:就冲皇上这份信重,高修撰怕不是十年入阁的节奏?
但也有人反对:皇上信重看来是错不了,可是入阁毕竟要经过廷推,高修撰原本的优势除了考得好,就是年轻,可是年轻这一条在廷推的时候,可未必真是优势啊。
想想看,十年之后高修撰才不到而立之年,内阁的阁老们和九卿各官都是什么年纪,让他们廷推同意这么年轻的一位阁臣入阁,要不得几年不就做首辅了?三十几岁的首辅,那他要是不犯大错,一直干到致仕,这首辅难道要做三十几年吗?那谁受得了!
不过,私底下议论归私底下议论,大家还是纷纷来恭喜高修撰,那模样彷彿高务实明天就要做元辅了一般。
高务实本来也没料到这一点,但此时也只能一一含笑谢过,又不断地谦逊,说皇上无非是不知诸位的斑斑大才,将来有机会,自己一定会在皇上面前介绍诸位的才干云云。
总之就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至于有没有人信,他高修撰就管不着了。反正就是温言在口,大棒在……哦,大棒还是先收了吧,暂时好像还用不着。
萧良有和王庭撰当然也很羡慕,不过他们的心态比其他翰林们要好,最起码现在高务实在翰林官中只有两位同年——就是他们俩了。
至于其他同年,留京的已经开始观政,授了外官的已经奔赴各地,而过了馆选成为庶吉士的那批“半路修仙”者们,虽然已经进了翰林院,但他们还要面临差不多三年的学习才能正式授官,现在可帮不上高修撰什么忙。
现在能帮上高修撰的同年,就只有他俩,这可是个好机会——尤其是高务实既然要奉驾随行,陪皇上去祭奠穆宗皇帝,那么纂修工作就会耽搁,这个时候可正是他俩展示能力的时候。
只要纂修进度没有因为高修撰不在而延迟,虽然皇上多半不会知道,但高修撰回来肯定会知道,到时候肯定得感谢他们这两位同年的辛苦。他们两人都很实际,知道就凭他们这点资历,要让皇上知道他们,那是难如登天,可是只要获得高修撰这位同年的认可,他们的名头传进皇上耳朵里不就是迟早的事么?